同样,对于甲骨卜辞,无论殷墟的还是周原的,我们或许能够识 别出多数常用字,甚至能够大体判断每个句子的意思,但无法确知他 们为什么要那么做,为什么要那么想。毕竟,我们很难有设身处地的 感受和理解。<br />
在那个时代,人们制造鬼神,被鬼神主宰拨弄,但又逐渐心有不 甘。这已不全然是神话时代,已经具有“文明”的一切要素,虽然这“文 明”仍在血污与恐怖中挣扎。<br />
文王扩张历程<br />
《史记o周本纪》载:<br />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 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 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 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br />
这说的是文王“受命”称王那年,有两个名为虞和芮的小邦发生 争执,约定要到周邦请西伯(文王)仲裁。但进入周邦领地之后,因 为看到这里的民风谦恭相让,还没有见到西伯就自觉惭愧不已而放弃 了诉讼,所以愈发使得周边诸侯相信,文王有“天命”。<br />
当然,正如前文所述,这种道德色彩过浓的故事并不真实。此事 在《诗经o大雅o绵》里只有一句:“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这 两个小邦应当是愿意成为周邦的同盟或附庸,并向周邦派遣了质子。 后世注家认为,这两个小邦在黄河大拐弯的内侧,今山西省西南部。 也就是说,他们向西渡过黄河才能进入关中。那么,非商朝血统的土 著小邦-部落为何如此看重周邦和文王?要知道,此时的周邦,实力 还不算强大,远不如老牛坡的崇国,或者晋南地区的商人侯国。<br />
所以,这很可能是商文化的恐怖和缺少亲和力使得西土小邦对商 朝侯国只能敬而远之,更倾向拥戴西部本土的领袖人物。而且,文王 已经把土著部落普遍信奉的自然神(如天神)和商人的上帝捏合在一 起,不仅宣扬自己能和上帝交流,还擅长占卜和易卦占算——对上古 蛮荒时代的部落长老们来说,这肯定有极大的影响力。<br />
此外,关于虞国,有学者认为,它是文王的伯父泰伯和虞仲出走 之后建立的。若果真如此,说明已经分裂半个多世纪的周族又开始 联合起来。不仅如此,为了扩大实力,周还开始吞并临近的不服从小邦。<br />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 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明年,伐 祁。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 太子发立,是为武王。(《史记o周本纪》)<br />
此时,文王的儿子已纷纷长大成人,成为在前方征伐的主要统帅,而 文王则用通神和易卦占算能力为其提供指导。<br />
下面,我们来略述一下文王的扩张历程。<br />
一,受命第二年,伐犬戎。<br />
戎人多是姜姓,和周人有遥远的亲缘关系,这支犬戎应当距离周 原不远。<br />
二,受命第三年,伐密须国,也称密国。<br />
密地,在今陕西省灵台县,周原西北方的山地。注家说,它是姑 姓之国,也是西部土著部落,当初周族始祖后稷娶的就是姑姓女子。 最终,密国被文王征服和兼并。“文王大宅”的甲骨卜辞里曾经几次 出现密地,比如,某一个秋天,王向西去往密,还准备在密修筑一座 城池:“今秋,王西克往密。王其往密山。密斯城<br />
《诗经大雅o皇矣》对此描写较多,大意是说,先是周和密发 生了某些纠纷,密人首先进攻,侵入周的领地,文王震怒,组建了整 齐的作战队伍(“爰整其旅”)迎战。这可能是从殷都返回之后,周昌 首次模仿商朝的军队编制作战。<br />
成功占领密地,让文王信心大增。看来,上帝确实支持自己,全 天下都将臣服于周王:“万邦之方(楷模),下民之王。”<br />
三,受命第四年,灭黎国。<br />
据后世注家解释,黎国在今山西长治附近。根据近年此地陆续出 土的一些商代青铜器,很可能在文王时代这里有一个商朝的侯国。<br />
黎国距殷都已不算远,中间隔着太行山脉,因此,倘若文王此次 征伐的是长治地区,会有很多难以解释之处:<br />
其一,距离周原太远,中间要经过不止一个商人侯国,先是老牛 坡的崇国,东渡黄河之后,还有三个南北连成一线的商人侯国(遗址 分别在闻喜县酒务头、浮山县桥北和灵石县旌介),因此,倘若文王 胆敢伐灭其中任何一个,其他侯国肯定不会坐视。<br />
其二,即使黎国只是一个土著邦国,不属于商朝体系,中途的商 人侯国对周军不加干涉,但征服后的土地对周人似乎也没任何用处,<br />
纣王时代商朝的势力范围:圆圈是晚商时代的商人侯国和较大殖民点14<br />
毕竟这里和周之间的联系实在太遥远,也太脆弱。<br />
其三,《史记o周本纪》记载,周文王灭耆(《史记o殷本纪》写 作“饥二《尚书o西伯戡黎》写作“黎”),引起商朝大臣祖伊的恐慌, 并向纣王告警。当然,在《史记》中,祖伊强调是纣王道德堕落引起 的种种混乱,并不是周的威胁:王现在过得放纵而残暴,自寻死路, 所以天神已经放弃了对商朝的护佑,商民皆在抱怨这个时代怎么还不 结束。而纣王的回答则注定会成为后世的经典:“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翻译为白话就是,不是只有天才能决定我的命运吗?<br />
祖伊和纣王的一问一答都没提及周灭黎的威胁,很显然,这是一 种离现实很远的道德叙事,但有一点很明显,其预设背景是:周灭黎, 是对商朝的公然背叛,威胁极大。<br />
四,受命第五年,灭邛国。<br />
注家解释,邛国在今河南省沁阳市,也就是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 已属商朝心腹,离殷都只有200多公里,而且没有山河险阻,一马平川。 按正常逻辑,无论是周占领这个地方,还是灭亡此地的商人侯国后全 身而退,都不是商朝可以容忍的。但史书中却说,纣王仍然无动于衷。<br />
后人实在难以理解,在商朝的最后几年,纣王到底处于何种状态, 他为何会对周人如此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毫无反应。这似乎是个千古 之谜,尤其我们试图复原这段历史时,会愈发感到其中的荒谬和不近 情理。<br />
《帝王世纪》中有一则野史式的记录,说是纣王和妲己都喜欢饮酒, 有一次,宫廷内连续数日纵酒狂欢,结果纣王醒来后竟然不知道当天 的干支,已经忘记过去了几天,只好派人去问箕子。<br />
纣王末期的政治混乱,可能还和他重用异族夷人有关。撇史记o殷 本纪》载,纣王末期最重用的人是费中以及蜚廉和恶来父子:”而用 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 诸侯以此益疏。”他们都是费氏成员,部族可能在今山东南部的费县 一带。费地属于东南夷人地区,纣王曾经多次对其用兵,商末的滕州 前掌大方国(史氏薛国)就在费县以西数十公里处。<br />
据说费氏的祖先是“鸟俗氏”,有位祖先“鸟身人言”,显然是夷 人崇拜鸟的表现,说明和商人文化同源。到西周时,恶来后裔家族被 周朝多次迁徙,最终定居陇西,繁衍出了后来的秦族和秦国。(《史记o秦 本纪》)但在商末,他们还是未经迁徙的东夷土著。<br />
看来,在纣王征服东南夷期间,有些夷人部落首领赢得了他的信 赖。《史记o殷本纪》载,恶来擅长诋毁别人,导致诸侯对纣王更加疏远o 也许,这也是周族能肆无忌惮征伐商朝势力的原因之一。<br />
总之,随着周人势力的膨胀,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商人朝贵开始把<br />
希望寄托在周族身上。他们或许想的是,倘若能趁着周族的叛乱搞垮 纣王,扶植一位正常的新王上位,商朝应该能够回到往日的正轨。<br />
老牛坡一崇国覆亡<br />
文王受命第六年,灭崇侯虎的崇国。<br />
在史诗《皇矣》中,崇国受到了上帝的诅咒,他命令文王:”召 集你的同盟,集合你的族人,带上你攻城的钩梯和冲车,去攻打崇国 的城墙!”<br />
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br />
伐崇墉!<br />
在文王平生的战功中,灭崇之战被歌颂得最详细:“冲车轰轰作 响地撞向城墙,周军砍下的人头成堆,捕捉的俘虏成串,他们在战 场上祭祀上帝,彻底毁灭崇国的一切,四方再没有谁能抵挡周王的 大军!”<br />
执讯连连,攸酸安安。是类是羽,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br />
临冲弗弗,崇墉他佗。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br />
关于崇国在何地,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说,“在丰镐之间”。丰 镐在今西安市西郊,老牛坡商代遗址很接近这个描述。但是,老牛坡 离周原比较近,很难想象文王在灭崇之前就敢远征山西长治(灭黎) 和河南沁阳(灭邛)。所以也有史家认为,崇和嵩通假,它应该在河 南的嵩山附近。”从逻辑上讲,文王先扫荡晋南和黄河北,再攻占黄<br />
河南岸的商人侯国比较容易让人理解。<br />
不过这样的话,考古发现的晋南的三座晚商侯国遗址和老牛坡遗 址皆无法对应史书的记载。也许,《史记》所载的文王征伐的顺序并 不完全准确,而且汉唐注家对黎地和邛地的解释也未必符合文王时代 的地理。概而言之,文王的扩张历程可能已经湮没在时光中,永远无 法如实呈现了。<br />
但作为商朝侯国的老牛坡,的确是真实的存在。它立足西土二百 年,一直为商朝监控羌人,因此,周人迁居周原后的数十年生息,不 可能逃避老牛坡-崇国的掌控。也许这段记忆过于沉重,以致后来的 周人绝口不提,但它却成了史诗中上帝的神谕:崇国必须毁灭!<br />
除了被抛掷在灰坑中的尸骨,老牛坡的晚商墓葬也记录了商人对 西土的统治方式,以及周人最后的回应。在相当于殷墟后期的老牛坡 四期,共发掘37座墓葬7—,属于同一片族墓区,坟墓排列有序, 东北侧是六座规格较高的,低级别的则向西南方分布;二,绝大多数 高级墓和所有的马坑都朝向东北方,也就是殷都方向,没有殉人的低 级墓则多朝向西北方;三,有殉人的19座,有腰坑殉狗的30座,而 且有些高级墓不止有腰坑,还会在墓底四角各挖一狗坑。<br />
先来看没有殉人的低规格墓葬。这些墓随葬品很少,墓穴较小, 比如m43和m45,都有二层台和腰坑殉狗,墓主身体完整,但没有 头骨,其中m43还随葬一件肩部刻有“亚”字的陶罐。在商代铜器中, “亚”字经常和族徽符号一起出现,有军事长官之义。看来,这位墓 主虽然贫寒到没有青铜器随葬,但还是很重视自己(或者先祖)的军 事身份。<br />
高规格墓葬的情况则很复杂。老牛坡四期的多数墓葬(22座) 都遭受过严重的人为破坏,高规格墓葬更是无一幸免,不但青铜器等 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墓主和殉葬人的骨头还混杂在一起,且有严重缺 失。所以,发掘报告只能推测每座墓穴中的最大死者数(按照一人为<br />
墓主,其余为殉葬人来统计):<br />
如86xlhi1m6是一座小型墓,满坑尽是白骨累累,几无落 脚之处,坑内计有头骨七个、股骨九根、盆骨四个、肱骨七根, 其余碎骨有前臂骨、胸骨、肋骨、脊椎骨、胫骨、腓骨、手骨、 足骨等,散乱无序,不成比例,难分个体。17<br />
虽然规格稍高的墓都被破坏,但破坏者主要针对的是墓穴中央的 墓主,所以有些放置在墓穴边角和二层台的殉人,以及腰坑和角坑里 的殉人与殉狗还没有被破坏。从存留的骨架看,有些殉人会先被砍去 肢体,有些则尸身完整,没有挣扎的迹象。<br />
先来看一座没有被毁坏的殉人墓m44 :<br />
一,墓穴内有腰坑殉狗。<br />
二,墓主俯身直肢,左侧的殉人面向主人,躬身侧卧,右侧的殉 人面朝下,蜷身俯卧。三人骨架保存情况不太好。<br />
三,随葬品有铜戈二件(其中一件残),玉戈一件,石戈一件, 青铜爵、瞿和辄各一件,玉璜一块,俯卧的殉人身下有铜箭镶五枚。<br />
再来看mil和m25。<br />
mil共埋葬十人,多数骨架已被毁墓者破坏。墓穴右角落有两 具保存较完好的人骨架,上下叠压,下面的人侧身张口,呈挣扎状, 上面的人则两腿自膝盖以下被砍去。随葬品已被洗劫,只剩铜镶一枚 和小型青铜兽面30件(青铜兽面可能是缀在衣服上的饰扣)。有一具 殉人尸骨没有被破坏,可能是后人祭祀的产物:殉人骨架散乱,应是 肢解后扔进去的,随葬有一件陶罐。<br />
m25也是共埋十人,墓主和多名殉人的骨架都被后期破坏,凌 乱缺失。腰坑中埋有一具殉人尸骨,两根大腿骨被砍断。残余的随葬 品只有铜镁三枚,玉环一件。此外,在距离地表1米左右,靠近墓坑<br />
北<br />
m11和m25平面图<br />
m27和m30照片及m27平面图<br />
18<br />
边缘,有一具淡红色人骨架,俯身姿势,左上臂有骨折伤痕,缺整条 右腿,头骨被扔在背后。发掘者推测,此人应该是在葬礼即将完成、 填土快满时才被处死扔进去的,身上撒满了朱砂,尸骨被染成了浅红 色。这种给殉人或人牲抛撒朱砂的做法,在殷墟末期的后冈h10祭祀 坑也有发现。<br />
除了墓葬,墓区内还有三座马坑,分别埋有两匹马(m14)、两 马一车(m27)和一马一人一狗(m30),马车造型和殷墟完全相同。 这些马坑应当是某些高级墓的附属祭祀设施。<br />
根据发掘报告,老牛坡的19座殉人墓共发现殉人97人,平均 每座殉五人,殉十人以上的有三座。因为墓区被严重破坏,这个数 字肯定有所缺失。另外,有个别尸骨是后人祭祀时埋进去的,所以 称为人牲更合适。<br />
在殷墟王陵外的商代遗址中,老牛坡四期墓葬的殉人比例算是比 较高的。在殷墟,殉五人的墓葬已经属于非常高级的贵族。比如,发 现铜羸人头的刘家庄北m1046 “亚牌”墓,殉六人;滕州前掌大的史 族薛国墓地,殉人最多的一座也是六人。本书猜测,因为关中是羌族 人牲的主要来源,战俘和奴隶可能在这里的价值比较低,故而本地统 治者可以多“消费” 一些。<br />
那么,是什么人破坏了老牛坡的商墓呢?毁墓者没有留下自己的 信息,但发掘迹象显示,毁墓行为就发生在有些墓葬落成后不久。比 如m29,规模不大,墓穴长3米,里面用木板搭成箱式椁,木椁虽已 被彻底烧毁,但碳化的椁木保存得相对完整。椁能够被点燃和烧尽, 说明当时墓室还很完整,尚未塌陷,否则椁木无法和空气充分接触而 燃烧。再就是,在老牛坡墓区出土的随葬品中,器型最晚的属于商朝 末期,之后,墓区就被废弃,再没有新墓葬,说明墓葬区被洗劫和废 弃发生在商周两朝交替之际。<br />
在《诗经o大雅o皇矣》中,周人对崇国的痛恨简直是切齿的, 不仅借上帝之口讨伐,攻占之后还要把它彻底毁灭,所谓“是绝是 忽" j'这应该是他们被崇国统治数十年的一次愤怒大爆发,在这之前, 周人虽然一直为商朝捕猎羌人,但这种对同宗盟友的背叛应该让周人 深有负罪之感,对商朝及崇国也就更是憎恨,必须彻底毁灭,不留孑遗。<br />
不过,在《皇矣》的记载中,崇国有高大的夯土城墙,周人还动 用了攻城车,但老牛坡迄今尚未发现城墙基址。这是文献和考古尚未 对应之处;当然,遗址区西北侧还有较多未发掘区域,不排除以后有 发现城墙基址的可能。<br />
周邦的大学<br />
除上述外,周原甲骨卜辞还记载了一些文王时期的扩张行动,比 如“伐蜀”“克蜀”和“征巢”,但这些方国的位置还无法确定,研究 者众说纷纭。比如,后来武王伐商,盟军中就有“蜀”(《尚书o牧誓》), 说明此时蜀已被周人吸纳到同盟中,但到武王平定殷都周边地区时, 征伐对象中又出现了 “蜀”(《逸周书o世俘解》),这就不太好解释了, 或许当时有重名的方国也说不准。<br />
此外,卜辞中还有“楚子来”,可能是说南方的楚族在那时已经 和周人建立了联系;还有“虫伯”,有学者认为它是崇侯虎的崇国,20 但未必成立,因为在商朝的政治序列里,崇是商人血统的侯国,不能 称为“伯”,按理说,周文王应当分得清这种区别。<br />
攻灭崇国当年,文王在崇国境内的丰地营建了新都城,位于老牛 坡遗址以西50公里处的洋河西侧。比起周原,丰京更容易控驭关中 盆地,也更便于进攻东方的商朝。<br />
征服多个方国后,周族人也就变成了统治阶级,被征服者缴纳的 贡赋足以养活他们,故而也就可以从农牧业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一心<br />
操练战争技能。<br />
根据本书“大学与王子” 一章,商王在殷都沮河边建有一座贵族 “大学”,文王则加以模仿,在水滨建设了一座军事训练中心。显然文 王父子认为,有必要对周族青年子弟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br />
周人的大学也叫“辟雍”或“灵台”。《诗经o灵台》载,这所大 学建在“灵沼”地区,不仅有鹿鹿、白鸟,还有“鱼跃”,明显是水 滨湿地环境。<br />
王在灵囿,蹙鹿攸伏。蹙鹿濯濯,白鸟篙篙。王在灵沼,于 物鱼跃。<br />
周人以前居住的豳地和周原都不是多水地区,但要征服商朝,就 必须适应黄河下游的湿地地貌。稍后,周武王又把都城扩建到洋水东 侧的镐地,因丰镐两地距离很近,镐京就成了它们的总称。在周人的 史诗里,镐京的大学是周族征服四方的起点。<br />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诗 经o大雅o文王有声》)<br />
西周建立后的铜器铭文显示,周天子经常和贵族子弟聚会,比如, 在“大池”或“辟池”比赛射箭,甚至乘船射猎大雁。21这应当是在 大学辟雍外面的水域。经过室外比赛选拔之后,再进入“射宫”进行 决赛,最后的胜出者有资格参加天子举行的祭礼。22<br />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 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br />
伯唐父鼎铭文拓片23<br />
静箧铭文拓片,《集成》4273<br />
这种通过射箭竞赛筛选祭祀者的做法,在西周似乎不太通行,到 春秋就更失传了。它可能是文王时期的周族从商朝学来的,但只延续 了很短的时间。<br />
据殷墟丁组基址和花园庄东的“子”的甲骨卜辞,商代的大学有 用人牲进行射猎和搏杀训练,颇有危险性,也会有一定的淘汰率。但 周人似乎从未有过这种记录。<br />
攻占崇国后的第二年,文王去世。史书中关于他“受命”称王的 时间,有七到十年的不同记载;而倘若加上之前担任周族族长的时间, 则有约五十年。在世时,文王已经立次子周发为继承人,继位后,周 发自定尊号为“武王”。<br />
文王留给儿子的,是一个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周邦,它已经占领 整个关中,可能还有晋南和河南地区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若干个方国 盟友以及隐藏在殷都宫廷里的纣王反对派。<br />
但即便到此时,周邦和商朝也还没公然决裂,纣王也还在容忍, 甚至是纵容这个西陲番邦的种种危险行径。孔子曾说,周邦已经占有 天下的三分之二,但还是臣服于殷商,这可以叫“至德”!(《论语o泰 伯》)比孔子早两三代的晋国贵族韩厥则说,文王召集那些反叛商朝的 国家一起去侍奉纣王,这是懂“权宜”。(《左传o襄公三十一年》)<br />
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这种怪异的商周关系,史书文献也并未提供 更多的信息,倘若非要强行给出一种貌似合理的解释,我们大概也只 能说:纣王的朝廷已经无法正常履行职能。<br />
注释<br />
1《汉书o五行志上》:“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颜师古注:“父师, 即太师,殷之三公也。箕子,纣之诸父而为太师,故曰父师。”<br />
2 “令簇”铭文记载周成王(武王和邑姜之子)征伐山东地区,邑姜可能坐镇 齐国并赏赐留守臣僚。参见许倬云《西周史》,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 1995年,第122页。<br />
3 李学勤:《试说青铜器铭文的吕王》,《文博》2010年第2期。<br />
4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196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822 页。<br />
5 陈梦家发现,甲骨卜辞里商人的上帝是冷漠、高高在上的,与人间保持着极 大距离,”是自然的主宰,尚未赋以人格化的属性”。参见陈梦家《殷墟卜辞 综述》,中华书局,2004年,580页。这可能主要是帝乙改革之前的情况, 从帝乙改革开始,商王也有了 “帝”的身份元素,这从帝乙及其子帝辛(纣王) 的名号可见一斑。
在那个时代,人们制造鬼神,被鬼神主宰拨弄,但又逐渐心有不 甘。这已不全然是神话时代,已经具有“文明”的一切要素,虽然这“文 明”仍在血污与恐怖中挣扎。<br />
文王扩张历程<br />
《史记o周本纪》载:<br />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 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 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祇取辱耳。”遂还, 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br />
这说的是文王“受命”称王那年,有两个名为虞和芮的小邦发生 争执,约定要到周邦请西伯(文王)仲裁。但进入周邦领地之后,因 为看到这里的民风谦恭相让,还没有见到西伯就自觉惭愧不已而放弃 了诉讼,所以愈发使得周边诸侯相信,文王有“天命”。<br />
当然,正如前文所述,这种道德色彩过浓的故事并不真实。此事 在《诗经o大雅o绵》里只有一句:“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这 两个小邦应当是愿意成为周邦的同盟或附庸,并向周邦派遣了质子。 后世注家认为,这两个小邦在黄河大拐弯的内侧,今山西省西南部。 也就是说,他们向西渡过黄河才能进入关中。那么,非商朝血统的土 著小邦-部落为何如此看重周邦和文王?要知道,此时的周邦,实力 还不算强大,远不如老牛坡的崇国,或者晋南地区的商人侯国。<br />
所以,这很可能是商文化的恐怖和缺少亲和力使得西土小邦对商 朝侯国只能敬而远之,更倾向拥戴西部本土的领袖人物。而且,文王 已经把土著部落普遍信奉的自然神(如天神)和商人的上帝捏合在一 起,不仅宣扬自己能和上帝交流,还擅长占卜和易卦占算——对上古 蛮荒时代的部落长老们来说,这肯定有极大的影响力。<br />
此外,关于虞国,有学者认为,它是文王的伯父泰伯和虞仲出走 之后建立的。若果真如此,说明已经分裂半个多世纪的周族又开始 联合起来。不仅如此,为了扩大实力,周还开始吞并临近的不服从小邦。<br />
明年,伐犬戎。明年,伐密须。明年,败耆国。殷之祖伊闻 之,惧,以告帝纣。纣曰:“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 ”明年,伐 祁。明年,伐崇侯虎。而作丰邑,自岐下而徙都丰。明年,西伯崩, 太子发立,是为武王。(《史记o周本纪》)<br />
此时,文王的儿子已纷纷长大成人,成为在前方征伐的主要统帅,而 文王则用通神和易卦占算能力为其提供指导。<br />
下面,我们来略述一下文王的扩张历程。<br />
一,受命第二年,伐犬戎。<br />
戎人多是姜姓,和周人有遥远的亲缘关系,这支犬戎应当距离周 原不远。<br />
二,受命第三年,伐密须国,也称密国。<br />
密地,在今陕西省灵台县,周原西北方的山地。注家说,它是姑 姓之国,也是西部土著部落,当初周族始祖后稷娶的就是姑姓女子。 最终,密国被文王征服和兼并。“文王大宅”的甲骨卜辞里曾经几次 出现密地,比如,某一个秋天,王向西去往密,还准备在密修筑一座 城池:“今秋,王西克往密。王其往密山。密斯城<br />
《诗经大雅o皇矣》对此描写较多,大意是说,先是周和密发 生了某些纠纷,密人首先进攻,侵入周的领地,文王震怒,组建了整 齐的作战队伍(“爰整其旅”)迎战。这可能是从殷都返回之后,周昌 首次模仿商朝的军队编制作战。<br />
成功占领密地,让文王信心大增。看来,上帝确实支持自己,全 天下都将臣服于周王:“万邦之方(楷模),下民之王。”<br />
三,受命第四年,灭黎国。<br />
据后世注家解释,黎国在今山西长治附近。根据近年此地陆续出 土的一些商代青铜器,很可能在文王时代这里有一个商朝的侯国。<br />
黎国距殷都已不算远,中间隔着太行山脉,因此,倘若文王此次 征伐的是长治地区,会有很多难以解释之处:<br />
其一,距离周原太远,中间要经过不止一个商人侯国,先是老牛 坡的崇国,东渡黄河之后,还有三个南北连成一线的商人侯国(遗址 分别在闻喜县酒务头、浮山县桥北和灵石县旌介),因此,倘若文王 胆敢伐灭其中任何一个,其他侯国肯定不会坐视。<br />
其二,即使黎国只是一个土著邦国,不属于商朝体系,中途的商 人侯国对周军不加干涉,但征服后的土地对周人似乎也没任何用处,<br />
纣王时代商朝的势力范围:圆圈是晚商时代的商人侯国和较大殖民点14<br />
毕竟这里和周之间的联系实在太遥远,也太脆弱。<br />
其三,《史记o周本纪》记载,周文王灭耆(《史记o殷本纪》写 作“饥二《尚书o西伯戡黎》写作“黎”),引起商朝大臣祖伊的恐慌, 并向纣王告警。当然,在《史记》中,祖伊强调是纣王道德堕落引起 的种种混乱,并不是周的威胁:王现在过得放纵而残暴,自寻死路, 所以天神已经放弃了对商朝的护佑,商民皆在抱怨这个时代怎么还不 结束。而纣王的回答则注定会成为后世的经典:“我生不有命在天乎!” 翻译为白话就是,不是只有天才能决定我的命运吗?<br />
祖伊和纣王的一问一答都没提及周灭黎的威胁,很显然,这是一 种离现实很远的道德叙事,但有一点很明显,其预设背景是:周灭黎, 是对商朝的公然背叛,威胁极大。<br />
四,受命第五年,灭邛国。<br />
注家解释,邛国在今河南省沁阳市,也就是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 已属商朝心腹,离殷都只有200多公里,而且没有山河险阻,一马平川。 按正常逻辑,无论是周占领这个地方,还是灭亡此地的商人侯国后全 身而退,都不是商朝可以容忍的。但史书中却说,纣王仍然无动于衷。<br />
后人实在难以理解,在商朝的最后几年,纣王到底处于何种状态, 他为何会对周人如此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毫无反应。这似乎是个千古 之谜,尤其我们试图复原这段历史时,会愈发感到其中的荒谬和不近 情理。<br />
《帝王世纪》中有一则野史式的记录,说是纣王和妲己都喜欢饮酒, 有一次,宫廷内连续数日纵酒狂欢,结果纣王醒来后竟然不知道当天 的干支,已经忘记过去了几天,只好派人去问箕子。<br />
纣王末期的政治混乱,可能还和他重用异族夷人有关。撇史记o殷 本纪》载,纣王末期最重用的人是费中以及蜚廉和恶来父子:”而用 费中为政。费中善谀,好利,殷人弗亲。纣又用恶来。恶来善毁谗, 诸侯以此益疏。”他们都是费氏成员,部族可能在今山东南部的费县 一带。费地属于东南夷人地区,纣王曾经多次对其用兵,商末的滕州 前掌大方国(史氏薛国)就在费县以西数十公里处。<br />
据说费氏的祖先是“鸟俗氏”,有位祖先“鸟身人言”,显然是夷 人崇拜鸟的表现,说明和商人文化同源。到西周时,恶来后裔家族被 周朝多次迁徙,最终定居陇西,繁衍出了后来的秦族和秦国。(《史记o秦 本纪》)但在商末,他们还是未经迁徙的东夷土著。<br />
看来,在纣王征服东南夷期间,有些夷人部落首领赢得了他的信 赖。《史记o殷本纪》载,恶来擅长诋毁别人,导致诸侯对纣王更加疏远o 也许,这也是周族能肆无忌惮征伐商朝势力的原因之一。<br />
总之,随着周人势力的膨胀,应该有越来越多的商人朝贵开始把<br />
希望寄托在周族身上。他们或许想的是,倘若能趁着周族的叛乱搞垮 纣王,扶植一位正常的新王上位,商朝应该能够回到往日的正轨。<br />
老牛坡一崇国覆亡<br />
文王受命第六年,灭崇侯虎的崇国。<br />
在史诗《皇矣》中,崇国受到了上帝的诅咒,他命令文王:”召 集你的同盟,集合你的族人,带上你攻城的钩梯和冲车,去攻打崇国 的城墙!”<br />
帝谓文王:询尔仇方,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br />
伐崇墉!<br />
在文王平生的战功中,灭崇之战被歌颂得最详细:“冲车轰轰作 响地撞向城墙,周军砍下的人头成堆,捕捉的俘虏成串,他们在战 场上祭祀上帝,彻底毁灭崇国的一切,四方再没有谁能抵挡周王的 大军!”<br />
执讯连连,攸酸安安。是类是羽,是致是附,四方以无侮!<br />
临冲弗弗,崇墉他佗。是伐是肆,是绝是忽。四方以无拂!<br />
关于崇国在何地,皇甫谧的《帝王世纪》说,“在丰镐之间”。丰 镐在今西安市西郊,老牛坡商代遗址很接近这个描述。但是,老牛坡 离周原比较近,很难想象文王在灭崇之前就敢远征山西长治(灭黎) 和河南沁阳(灭邛)。所以也有史家认为,崇和嵩通假,它应该在河 南的嵩山附近。”从逻辑上讲,文王先扫荡晋南和黄河北,再攻占黄<br />
河南岸的商人侯国比较容易让人理解。<br />
不过这样的话,考古发现的晋南的三座晚商侯国遗址和老牛坡遗 址皆无法对应史书的记载。也许,《史记》所载的文王征伐的顺序并 不完全准确,而且汉唐注家对黎地和邛地的解释也未必符合文王时代 的地理。概而言之,文王的扩张历程可能已经湮没在时光中,永远无 法如实呈现了。<br />
但作为商朝侯国的老牛坡,的确是真实的存在。它立足西土二百 年,一直为商朝监控羌人,因此,周人迁居周原后的数十年生息,不 可能逃避老牛坡-崇国的掌控。也许这段记忆过于沉重,以致后来的 周人绝口不提,但它却成了史诗中上帝的神谕:崇国必须毁灭!<br />
除了被抛掷在灰坑中的尸骨,老牛坡的晚商墓葬也记录了商人对 西土的统治方式,以及周人最后的回应。在相当于殷墟后期的老牛坡 四期,共发掘37座墓葬7—,属于同一片族墓区,坟墓排列有序, 东北侧是六座规格较高的,低级别的则向西南方分布;二,绝大多数 高级墓和所有的马坑都朝向东北方,也就是殷都方向,没有殉人的低 级墓则多朝向西北方;三,有殉人的19座,有腰坑殉狗的30座,而 且有些高级墓不止有腰坑,还会在墓底四角各挖一狗坑。<br />
先来看没有殉人的低规格墓葬。这些墓随葬品很少,墓穴较小, 比如m43和m45,都有二层台和腰坑殉狗,墓主身体完整,但没有 头骨,其中m43还随葬一件肩部刻有“亚”字的陶罐。在商代铜器中, “亚”字经常和族徽符号一起出现,有军事长官之义。看来,这位墓 主虽然贫寒到没有青铜器随葬,但还是很重视自己(或者先祖)的军 事身份。<br />
高规格墓葬的情况则很复杂。老牛坡四期的多数墓葬(22座) 都遭受过严重的人为破坏,高规格墓葬更是无一幸免,不但青铜器等 随葬品被洗劫一空,墓主和殉葬人的骨头还混杂在一起,且有严重缺 失。所以,发掘报告只能推测每座墓穴中的最大死者数(按照一人为<br />
墓主,其余为殉葬人来统计):<br />
如86xlhi1m6是一座小型墓,满坑尽是白骨累累,几无落 脚之处,坑内计有头骨七个、股骨九根、盆骨四个、肱骨七根, 其余碎骨有前臂骨、胸骨、肋骨、脊椎骨、胫骨、腓骨、手骨、 足骨等,散乱无序,不成比例,难分个体。17<br />
虽然规格稍高的墓都被破坏,但破坏者主要针对的是墓穴中央的 墓主,所以有些放置在墓穴边角和二层台的殉人,以及腰坑和角坑里 的殉人与殉狗还没有被破坏。从存留的骨架看,有些殉人会先被砍去 肢体,有些则尸身完整,没有挣扎的迹象。<br />
先来看一座没有被毁坏的殉人墓m44 :<br />
一,墓穴内有腰坑殉狗。<br />
二,墓主俯身直肢,左侧的殉人面向主人,躬身侧卧,右侧的殉 人面朝下,蜷身俯卧。三人骨架保存情况不太好。<br />
三,随葬品有铜戈二件(其中一件残),玉戈一件,石戈一件, 青铜爵、瞿和辄各一件,玉璜一块,俯卧的殉人身下有铜箭镶五枚。<br />
再来看mil和m25。<br />
mil共埋葬十人,多数骨架已被毁墓者破坏。墓穴右角落有两 具保存较完好的人骨架,上下叠压,下面的人侧身张口,呈挣扎状, 上面的人则两腿自膝盖以下被砍去。随葬品已被洗劫,只剩铜镶一枚 和小型青铜兽面30件(青铜兽面可能是缀在衣服上的饰扣)。有一具 殉人尸骨没有被破坏,可能是后人祭祀的产物:殉人骨架散乱,应是 肢解后扔进去的,随葬有一件陶罐。<br />
m25也是共埋十人,墓主和多名殉人的骨架都被后期破坏,凌 乱缺失。腰坑中埋有一具殉人尸骨,两根大腿骨被砍断。残余的随葬 品只有铜镁三枚,玉环一件。此外,在距离地表1米左右,靠近墓坑<br />
北<br />
m11和m25平面图<br />
m27和m30照片及m27平面图<br />
18<br />
边缘,有一具淡红色人骨架,俯身姿势,左上臂有骨折伤痕,缺整条 右腿,头骨被扔在背后。发掘者推测,此人应该是在葬礼即将完成、 填土快满时才被处死扔进去的,身上撒满了朱砂,尸骨被染成了浅红 色。这种给殉人或人牲抛撒朱砂的做法,在殷墟末期的后冈h10祭祀 坑也有发现。<br />
除了墓葬,墓区内还有三座马坑,分别埋有两匹马(m14)、两 马一车(m27)和一马一人一狗(m30),马车造型和殷墟完全相同。 这些马坑应当是某些高级墓的附属祭祀设施。<br />
根据发掘报告,老牛坡的19座殉人墓共发现殉人97人,平均 每座殉五人,殉十人以上的有三座。因为墓区被严重破坏,这个数 字肯定有所缺失。另外,有个别尸骨是后人祭祀时埋进去的,所以 称为人牲更合适。<br />
在殷墟王陵外的商代遗址中,老牛坡四期墓葬的殉人比例算是比 较高的。在殷墟,殉五人的墓葬已经属于非常高级的贵族。比如,发 现铜羸人头的刘家庄北m1046 “亚牌”墓,殉六人;滕州前掌大的史 族薛国墓地,殉人最多的一座也是六人。本书猜测,因为关中是羌族 人牲的主要来源,战俘和奴隶可能在这里的价值比较低,故而本地统 治者可以多“消费” 一些。<br />
那么,是什么人破坏了老牛坡的商墓呢?毁墓者没有留下自己的 信息,但发掘迹象显示,毁墓行为就发生在有些墓葬落成后不久。比 如m29,规模不大,墓穴长3米,里面用木板搭成箱式椁,木椁虽已 被彻底烧毁,但碳化的椁木保存得相对完整。椁能够被点燃和烧尽, 说明当时墓室还很完整,尚未塌陷,否则椁木无法和空气充分接触而 燃烧。再就是,在老牛坡墓区出土的随葬品中,器型最晚的属于商朝 末期,之后,墓区就被废弃,再没有新墓葬,说明墓葬区被洗劫和废 弃发生在商周两朝交替之际。<br />
在《诗经o大雅o皇矣》中,周人对崇国的痛恨简直是切齿的, 不仅借上帝之口讨伐,攻占之后还要把它彻底毁灭,所谓“是绝是 忽" j'这应该是他们被崇国统治数十年的一次愤怒大爆发,在这之前, 周人虽然一直为商朝捕猎羌人,但这种对同宗盟友的背叛应该让周人 深有负罪之感,对商朝及崇国也就更是憎恨,必须彻底毁灭,不留孑遗。<br />
不过,在《皇矣》的记载中,崇国有高大的夯土城墙,周人还动 用了攻城车,但老牛坡迄今尚未发现城墙基址。这是文献和考古尚未 对应之处;当然,遗址区西北侧还有较多未发掘区域,不排除以后有 发现城墙基址的可能。<br />
周邦的大学<br />
除上述外,周原甲骨卜辞还记载了一些文王时期的扩张行动,比 如“伐蜀”“克蜀”和“征巢”,但这些方国的位置还无法确定,研究 者众说纷纭。比如,后来武王伐商,盟军中就有“蜀”(《尚书o牧誓》), 说明此时蜀已被周人吸纳到同盟中,但到武王平定殷都周边地区时, 征伐对象中又出现了 “蜀”(《逸周书o世俘解》),这就不太好解释了, 或许当时有重名的方国也说不准。<br />
此外,卜辞中还有“楚子来”,可能是说南方的楚族在那时已经 和周人建立了联系;还有“虫伯”,有学者认为它是崇侯虎的崇国,20 但未必成立,因为在商朝的政治序列里,崇是商人血统的侯国,不能 称为“伯”,按理说,周文王应当分得清这种区别。<br />
攻灭崇国当年,文王在崇国境内的丰地营建了新都城,位于老牛 坡遗址以西50公里处的洋河西侧。比起周原,丰京更容易控驭关中 盆地,也更便于进攻东方的商朝。<br />
征服多个方国后,周族人也就变成了统治阶级,被征服者缴纳的 贡赋足以养活他们,故而也就可以从农牧业的劳作中解脱出来,一心<br />
操练战争技能。<br />
根据本书“大学与王子” 一章,商王在殷都沮河边建有一座贵族 “大学”,文王则加以模仿,在水滨建设了一座军事训练中心。显然文 王父子认为,有必要对周族青年子弟进行系统的军事训练。<br />
周人的大学也叫“辟雍”或“灵台”。《诗经o灵台》载,这所大 学建在“灵沼”地区,不仅有鹿鹿、白鸟,还有“鱼跃”,明显是水 滨湿地环境。<br />
王在灵囿,蹙鹿攸伏。蹙鹿濯濯,白鸟篙篙。王在灵沼,于 物鱼跃。<br />
周人以前居住的豳地和周原都不是多水地区,但要征服商朝,就 必须适应黄河下游的湿地地貌。稍后,周武王又把都城扩建到洋水东 侧的镐地,因丰镐两地距离很近,镐京就成了它们的总称。在周人的 史诗里,镐京的大学是周族征服四方的起点。<br />
镐京辟雍,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皇王烝哉!(《诗 经o大雅o文王有声》)<br />
西周建立后的铜器铭文显示,周天子经常和贵族子弟聚会,比如, 在“大池”或“辟池”比赛射箭,甚至乘船射猎大雁。21这应当是在 大学辟雍外面的水域。经过室外比赛选拔之后,再进入“射宫”进行 决赛,最后的胜出者有资格参加天子举行的祭礼。22<br />
天子将祭,必先习射于泽,泽者,所以择士也。已射于泽, 而后射于射宫。射中者得与于祭,不中者不得与于祭。<br />
伯唐父鼎铭文拓片23<br />
静箧铭文拓片,《集成》4273<br />
这种通过射箭竞赛筛选祭祀者的做法,在西周似乎不太通行,到 春秋就更失传了。它可能是文王时期的周族从商朝学来的,但只延续 了很短的时间。<br />
据殷墟丁组基址和花园庄东的“子”的甲骨卜辞,商代的大学有 用人牲进行射猎和搏杀训练,颇有危险性,也会有一定的淘汰率。但 周人似乎从未有过这种记录。<br />
攻占崇国后的第二年,文王去世。史书中关于他“受命”称王的 时间,有七到十年的不同记载;而倘若加上之前担任周族族长的时间, 则有约五十年。在世时,文王已经立次子周发为继承人,继位后,周 发自定尊号为“武王”。<br />
文王留给儿子的,是一个和十年前完全不同的周邦,它已经占领 整个关中,可能还有晋南和河南地区的一部分,此外还有若干个方国 盟友以及隐藏在殷都宫廷里的纣王反对派。<br />
但即便到此时,周邦和商朝也还没公然决裂,纣王也还在容忍, 甚至是纵容这个西陲番邦的种种危险行径。孔子曾说,周邦已经占有 天下的三分之二,但还是臣服于殷商,这可以叫“至德”!(《论语o泰 伯》)比孔子早两三代的晋国贵族韩厥则说,文王召集那些反叛商朝的 国家一起去侍奉纣王,这是懂“权宜”。(《左传o襄公三十一年》)<br />
现代人已经很难理解这种怪异的商周关系,史书文献也并未提供 更多的信息,倘若非要强行给出一种貌似合理的解释,我们大概也只 能说:纣王的朝廷已经无法正常履行职能。<br />
注释<br />
1《汉书o五行志上》:“降及于殷,箕子在父师位而典之。”颜师古注:“父师, 即太师,殷之三公也。箕子,纣之诸父而为太师,故曰父师。”<br />
2 “令簇”铭文记载周成王(武王和邑姜之子)征伐山东地区,邑姜可能坐镇 齐国并赏赐留守臣僚。参见许倬云《西周史》,生活o读书o新知三联书店, 1995年,第122页。<br />
3 李学勤:《试说青铜器铭文的吕王》,《文博》2010年第2期。<br />
4 陈槃:《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196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第 822 页。<br />
5 陈梦家发现,甲骨卜辞里商人的上帝是冷漠、高高在上的,与人间保持着极 大距离,”是自然的主宰,尚未赋以人格化的属性”。参见陈梦家《殷墟卜辞 综述》,中华书局,2004年,580页。这可能主要是帝乙改革之前的情况, 从帝乙改革开始,商王也有了 “帝”的身份元素,这从帝乙及其子帝辛(纣王) 的名号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