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恼怒之意尽退,反而似被触动了真情,感慨道:“早闻陆九思在房州,人人夸耀其君子之姿,如莲之淤泥不染,不卑不娇,凛然正气,今日一见,此赞言不足九思为人十分之一。”<br />
应劭之在台下连连点头:“他说得很对。”<br />
房州不少人也连连点头。<br />
他们九郎就是真君子!<br />
应益之欲言又止,止言又欲。<br />
你们……是真没看出来陆安里子面子都要,先把人挤兑了,又把人高高架起,是在打一棍子给一甜枣吗?<br />
那还真没看出来。<br />
毕竟陆安卖相特别好,脸上天然带着三分笑,说话十分和气,用词也很好听,这样的人说一些夸奖的话,所有人都会觉得……<br />
没错,朕就是这样的汉子!<br />
他懂我!<br />
我感觉自己好像被他看透了,我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他就仿佛是我认识了多年的朋友!我们亲密无间!<br />
写颜体那人更是虚心地问:“陆兄说我这颜体神韵稍差,不知差在何处?”<br />
陆安判断了一下对方神情,确定这人是真心询问并且不在乎场合,而非是想听她当众说好话。于是稍微侧了一下身,挡住多数人视线,避免点出错误后致使对方难堪。<br />
随后,手指放在那颜体书文上……<br />
台下人只能看到陆安的背影,举动的胳膊,以及写颜体那人怔愣过后,震撼,震惊,以及如获至宝的神色。<br />
再听他说:“陆兄,九郎,我这……我……你……你竟然如此熟识颜氏笔法?!你莫非是颜氏传人?!”<br />
——他以为陆安只是能大致从神韵上面说点什么,谁能想到,陆安竟然能从笔法方面,点破他哪里运笔太慢!哪里力道不均!<br />
台下的人大眼瞪小眼,互相看看,满脸不可思议。<br />
颜、颜氏传人?!<br />
陆安自然不是颜氏传人,她只是吃了时代的便利性。<br />
——现代许多人都不知晓,古时称笔法为“笔诀”,也就是书法以口诀相授。<br />
现代人视为常物的各家笔法,在古代属于秘传,不轻易传人。<br />
像现代那种,想要练哪一家的字,就去书店买字帖拿回家练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你想学,你就得去求、去借,人家还不一定愿意借。<br />
比如民间有一个故事,可信度不一定高,但足以表明古人眼里笔诀的重要性和珍缺性。<br />
据传有一位书法家名为韦诞,其师是蔡邕,他得传蔡邕的《笔诀》,当时同时代有一人名为钟繇,然后他想借《笔诀》看一下,还被拒绝了。借不到《笔诀》,钟繇因此吐血昏死过去。<br />
而韦诞死时,还把《笔诀》作为陪葬品带进墓里了。<br />
再然后,钟繇知道这个消息就带人去挖坟,拿到蔡邕的《笔诀》,练成了知名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br />
陆安一边回想这个肉眼可见的野史——不仅野,还“屎”的故事,一边对着写颜体的这位士子客气的道:“我非是颜氏传人,我只是看过和研究过的字帖多了一些。”<br />
这士子听罢,不仅不遗憾,反而大喜过望:“既然如此,陆兄可曾研习过欧体?”<br />
欧体?欧阳询?<br />
陆安点了点头。<br />
她学书法,走的是正统路子。<br />
八岁到十岁学楷书,临摹颜鲁公的《大唐中兴颂》和《东方朔碑》等等。<br />
十一岁到十三岁学中楷,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及《虞恭公》二碑等等。<br />
十四岁到十六岁学小楷,临摹钟繇的《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等等。<br />
十七到二十岁学行书,学《兰亭》《怀仁集右军书圣教序》及《兴福寺碑》等等。<br />
如果不是这场穿越,她已经开始学草书了。<br />
——至于启功体,也是这几年学的。<br />
写颜体的这位士子听完后,立刻冲台下说:“小妹!你快上来!请陆兄指点你一下!我方才受陆兄指点,此前总有感觉笔画不妥的地方,如今只觉茅塞顿开!”<br />
说着,他又写了一个字。这一次,和之前的字对比的情况下,肉眼可见的显得更加方正规整,却又更有锋棱了。<br />
进步极大,若说之前是自己摸索颜体的笔法,如今已是得高人指点,走的途径更正了。<br />
这个“高人”……<br />
众人默默看向了陆安,双目圆睁,微微喘息。<br />
不会吧……<br />
不会是他们想的那样子吧?<br />
如果是的话……<br />
人群中有了微妙的骚动,又很快平息下去了。<br />
而被自家兄长众目睽睽下喊了一声的小妹,一时间有些尴尬捂脸,但在看到兄长的进步后,还是毅然而然地登了台,向着陆安一拱手:“请陆兄教我。”<br />
她太想进步了。<br />
陆安:“那你写几个字给我看看?”<br />
小妹姓承,承小妹深呼吸一口气,在纸上作字:东南西北。<br />
陆安打量了几眼这几个字,思考片刻,也提笔,同样的四个字,同样的欧体,却是很明显更加瘦硬,更加好看。<br />
承小妹也能看得出来陆安写得更好看,可好看在哪里呢?她看不出来。她兄长也看不出来。台下许多人也看不出来。只有少数几人……<br />
应劭之低声:“益之,你看出来了吗?”<br />
应益之点头:“内紧外松。”<br />
陆安同一时间:“内紧外松。”<br />
陆安详细地把欧体的笔法剖析出来:“欧体最重要的点就是记稳内紧外松的道理,一旦脱离这个骨架,就不能称为欧体。你这一笔、这一笔、还有这一笔,不够紧,这一笔,又太松了,才会写得不如我。”<br />
内紧外松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却是多少临摹欧体的人所面对的天堑。倘若无有精通这个字体的老师指点,能一辈子都卡在这道门槛上,只勉强得其形,而始终悟不到其神韵。<br />
承小妹感觉头皮一阵发麻,死死将这四个字记住,而后朝着陆安一拱手:“多谢陆师指点。”<br />
竟已称师。<br />
而台下十数个同样临摹欧体的学子站起来,已是热泪盈眶:“陆师今日指点,可省吾等十年苦练。”<br />
陆安只是拱手作为回礼。<br />
随后,突然又有数名士子站起来,异口同声:“陆兄!可研习过褚公/钟公/草圣/索幼安的书法?”<br />
在异口同声之后,他们立刻意识到了自己有竞争对手——请教这种事情,当然是越早越好,不然你怎么确定到后面,对方没精力教你了,或者没耐心了,又或者出现其他变故……<br />
于是一个两个戒备了起来,猛盯着其他士子看,试图逼退他们。<br />
其中还有同出一州的。<br />
当然,这种时候,别说同出一州了,同出一爹都不行!<br />
第49章<br />
好好的一场书比, 硬是成了大型教学现场。<br />
总有人能够才华横溢到,与她同代的人还在学堂争锋,互相比斗, 她已经直接跃进到讲师的位置,为同窗讲学了。<br />
不过,讲学归讲学,除非陆安退出书比, 否则字还是要写的。<br />
陆安摸了摸自己的手。<br />
她从幼儿园开始就被送去学毛笔字, 那时五岁,她开始学楷书是八岁,那中间三年她在干什么呢?<br />
她在每天坚持练习横、竖、撇、捺、横折这些基本笔画。<br />
教她书法的老师说她是她见过的最有天分的孩子,就说通了她的父母, 让她用整整三年的时间来练“永”字打基础。<br />
“陆安,我知道你很羡慕你的同学已经能炫耀横幅了, 你还在写‘永’字, 相信老师, 你每天把永字练五十遍, 一年就是18250遍,三年就是54750遍,三年后面, 你学什么字体, 都能轻而易举。”<br />
陆安闭眼, 执起毛笔,蘸墨水, 而后, 睁眼。<br />
她不止练了三年的永字八法。她从五岁练到二十一岁,一共十六年, 十一岁之前每天坚持练五十个永字,十一岁之后,每天坚持练一百个永字。<br />
十六年。<br />
四个闰年,十二个平年。<br />
五千八百四十四天。<br />
四十七万四千八百个永字。<br />
万丈高楼平地起。<br />
此刻——<br />
转侧、起落、顿挫。<br />
尽数归一!<br />
陆安退后一步,不紧不慢道:“我这‘永’字写好了,请诸位品鉴。”<br />
白纸之上,“永”字硕大。<br />
台下学子与知州,还有学正,看着那个“永”字,只觉笔锋起复间,那永字随风摇曳、顾盼生姿,几要从白纸中脱出,化龙而去。<br />
令人心惊不已。<br />
陈晋昕落眼在永字第一笔上。<br />
也就是:侧!<br />
或者说,侧点。<br />
陆安运笔,在这一点侧下其锋,笔锋似高峰坠石,一紧而收。<br />
造就了一个完美,饱满且角度适当的“斜”势落笔。<br />
陈晋昕写字最怕落点,他每次都落不好,不是弧歪了,就是转运勒回时行笔散了。但现在,他看到了一个完美的侧点。<br />
戢仲澐的目光定在永字的第二笔上。
应劭之在台下连连点头:“他说得很对。”<br />
房州不少人也连连点头。<br />
他们九郎就是真君子!<br />
应益之欲言又止,止言又欲。<br />
你们……是真没看出来陆安里子面子都要,先把人挤兑了,又把人高高架起,是在打一棍子给一甜枣吗?<br />
那还真没看出来。<br />
毕竟陆安卖相特别好,脸上天然带着三分笑,说话十分和气,用词也很好听,这样的人说一些夸奖的话,所有人都会觉得……<br />
没错,朕就是这样的汉子!<br />
他懂我!<br />
我感觉自己好像被他看透了,我们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他就仿佛是我认识了多年的朋友!我们亲密无间!<br />
写颜体那人更是虚心地问:“陆兄说我这颜体神韵稍差,不知差在何处?”<br />
陆安判断了一下对方神情,确定这人是真心询问并且不在乎场合,而非是想听她当众说好话。于是稍微侧了一下身,挡住多数人视线,避免点出错误后致使对方难堪。<br />
随后,手指放在那颜体书文上……<br />
台下人只能看到陆安的背影,举动的胳膊,以及写颜体那人怔愣过后,震撼,震惊,以及如获至宝的神色。<br />
再听他说:“陆兄,九郎,我这……我……你……你竟然如此熟识颜氏笔法?!你莫非是颜氏传人?!”<br />
——他以为陆安只是能大致从神韵上面说点什么,谁能想到,陆安竟然能从笔法方面,点破他哪里运笔太慢!哪里力道不均!<br />
台下的人大眼瞪小眼,互相看看,满脸不可思议。<br />
颜、颜氏传人?!<br />
陆安自然不是颜氏传人,她只是吃了时代的便利性。<br />
——现代许多人都不知晓,古时称笔法为“笔诀”,也就是书法以口诀相授。<br />
现代人视为常物的各家笔法,在古代属于秘传,不轻易传人。<br />
像现代那种,想要练哪一家的字,就去书店买字帖拿回家练的事情是不存在的,你想学,你就得去求、去借,人家还不一定愿意借。<br />
比如民间有一个故事,可信度不一定高,但足以表明古人眼里笔诀的重要性和珍缺性。<br />
据传有一位书法家名为韦诞,其师是蔡邕,他得传蔡邕的《笔诀》,当时同时代有一人名为钟繇,然后他想借《笔诀》看一下,还被拒绝了。借不到《笔诀》,钟繇因此吐血昏死过去。<br />
而韦诞死时,还把《笔诀》作为陪葬品带进墓里了。<br />
再然后,钟繇知道这个消息就带人去挖坟,拿到蔡邕的《笔诀》,练成了知名书法家,与王羲之并称“钟王”。<br />
陆安一边回想这个肉眼可见的野史——不仅野,还“屎”的故事,一边对着写颜体的这位士子客气的道:“我非是颜氏传人,我只是看过和研究过的字帖多了一些。”<br />
这士子听罢,不仅不遗憾,反而大喜过望:“既然如此,陆兄可曾研习过欧体?”<br />
欧体?欧阳询?<br />
陆安点了点头。<br />
她学书法,走的是正统路子。<br />
八岁到十岁学楷书,临摹颜鲁公的《大唐中兴颂》和《东方朔碑》等等。<br />
十一岁到十三岁学中楷,临摹欧阳询的《九成宫》及《虞恭公》二碑等等。<br />
十四岁到十六岁学小楷,临摹钟繇的《宣示表》《戎路表》《力命表》,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等等。<br />
十七到二十岁学行书,学《兰亭》《怀仁集右军书圣教序》及《兴福寺碑》等等。<br />
如果不是这场穿越,她已经开始学草书了。<br />
——至于启功体,也是这几年学的。<br />
写颜体的这位士子听完后,立刻冲台下说:“小妹!你快上来!请陆兄指点你一下!我方才受陆兄指点,此前总有感觉笔画不妥的地方,如今只觉茅塞顿开!”<br />
说着,他又写了一个字。这一次,和之前的字对比的情况下,肉眼可见的显得更加方正规整,却又更有锋棱了。<br />
进步极大,若说之前是自己摸索颜体的笔法,如今已是得高人指点,走的途径更正了。<br />
这个“高人”……<br />
众人默默看向了陆安,双目圆睁,微微喘息。<br />
不会吧……<br />
不会是他们想的那样子吧?<br />
如果是的话……<br />
人群中有了微妙的骚动,又很快平息下去了。<br />
而被自家兄长众目睽睽下喊了一声的小妹,一时间有些尴尬捂脸,但在看到兄长的进步后,还是毅然而然地登了台,向着陆安一拱手:“请陆兄教我。”<br />
她太想进步了。<br />
陆安:“那你写几个字给我看看?”<br />
小妹姓承,承小妹深呼吸一口气,在纸上作字:东南西北。<br />
陆安打量了几眼这几个字,思考片刻,也提笔,同样的四个字,同样的欧体,却是很明显更加瘦硬,更加好看。<br />
承小妹也能看得出来陆安写得更好看,可好看在哪里呢?她看不出来。她兄长也看不出来。台下许多人也看不出来。只有少数几人……<br />
应劭之低声:“益之,你看出来了吗?”<br />
应益之点头:“内紧外松。”<br />
陆安同一时间:“内紧外松。”<br />
陆安详细地把欧体的笔法剖析出来:“欧体最重要的点就是记稳内紧外松的道理,一旦脱离这个骨架,就不能称为欧体。你这一笔、这一笔、还有这一笔,不够紧,这一笔,又太松了,才会写得不如我。”<br />
内紧外松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却是多少临摹欧体的人所面对的天堑。倘若无有精通这个字体的老师指点,能一辈子都卡在这道门槛上,只勉强得其形,而始终悟不到其神韵。<br />
承小妹感觉头皮一阵发麻,死死将这四个字记住,而后朝着陆安一拱手:“多谢陆师指点。”<br />
竟已称师。<br />
而台下十数个同样临摹欧体的学子站起来,已是热泪盈眶:“陆师今日指点,可省吾等十年苦练。”<br />
陆安只是拱手作为回礼。<br />
随后,突然又有数名士子站起来,异口同声:“陆兄!可研习过褚公/钟公/草圣/索幼安的书法?”<br />
在异口同声之后,他们立刻意识到了自己有竞争对手——请教这种事情,当然是越早越好,不然你怎么确定到后面,对方没精力教你了,或者没耐心了,又或者出现其他变故……<br />
于是一个两个戒备了起来,猛盯着其他士子看,试图逼退他们。<br />
其中还有同出一州的。<br />
当然,这种时候,别说同出一州了,同出一爹都不行!<br />
第49章<br />
好好的一场书比, 硬是成了大型教学现场。<br />
总有人能够才华横溢到,与她同代的人还在学堂争锋,互相比斗, 她已经直接跃进到讲师的位置,为同窗讲学了。<br />
不过,讲学归讲学,除非陆安退出书比, 否则字还是要写的。<br />
陆安摸了摸自己的手。<br />
她从幼儿园开始就被送去学毛笔字, 那时五岁,她开始学楷书是八岁,那中间三年她在干什么呢?<br />
她在每天坚持练习横、竖、撇、捺、横折这些基本笔画。<br />
教她书法的老师说她是她见过的最有天分的孩子,就说通了她的父母, 让她用整整三年的时间来练“永”字打基础。<br />
“陆安,我知道你很羡慕你的同学已经能炫耀横幅了, 你还在写‘永’字, 相信老师, 你每天把永字练五十遍, 一年就是18250遍,三年就是54750遍,三年后面, 你学什么字体, 都能轻而易举。”<br />
陆安闭眼, 执起毛笔,蘸墨水, 而后, 睁眼。<br />
她不止练了三年的永字八法。她从五岁练到二十一岁,一共十六年, 十一岁之前每天坚持练五十个永字,十一岁之后,每天坚持练一百个永字。<br />
十六年。<br />
四个闰年,十二个平年。<br />
五千八百四十四天。<br />
四十七万四千八百个永字。<br />
万丈高楼平地起。<br />
此刻——<br />
转侧、起落、顿挫。<br />
尽数归一!<br />
陆安退后一步,不紧不慢道:“我这‘永’字写好了,请诸位品鉴。”<br />
白纸之上,“永”字硕大。<br />
台下学子与知州,还有学正,看着那个“永”字,只觉笔锋起复间,那永字随风摇曳、顾盼生姿,几要从白纸中脱出,化龙而去。<br />
令人心惊不已。<br />
陈晋昕落眼在永字第一笔上。<br />
也就是:侧!<br />
或者说,侧点。<br />
陆安运笔,在这一点侧下其锋,笔锋似高峰坠石,一紧而收。<br />
造就了一个完美,饱满且角度适当的“斜”势落笔。<br />
陈晋昕写字最怕落点,他每次都落不好,不是弧歪了,就是转运勒回时行笔散了。但现在,他看到了一个完美的侧点。<br />
戢仲澐的目光定在永字的第二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