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有被养大,糜荏已在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中把持朝政、扫平匈奴。<br/><br/> 还有令人震惊的“震天雷”。<br/><br/> 当时糜荏的人看的很严,他没能在使用前拿到震天雷拆开瞧瞧。只在打扫战场后寻回几个炸了一半的,知道它的外壳是铁制的,里头装的是一种黑粉,却无法确定那黑粉究竟是什么。<br/><br/> 不仅是他,袁绍、袁术、刘表……所有人,都在寻找制成震天雷的办法。他们各用手段收买、逼问糜荏麾下将士,询问震天雷的配方。<br/><br/> 不过令人失望的是,至今无人知晓。<br/><br/> 或许只有糜荏本人,以及他信任的谋士、武将才能知道罢。但这些人的嘴,他们撬不动。<br/><br/> 所以曹操暂时歇了起事之心。<br/><br/> 毕竟在没有强大的实力与绝对的把握前与糜荏为敌,董卓、公孙瓒等先例在前,他还真不想步他们的后尘。<br/><br/> 他是安定了,想不到袁绍会有如此动作。<br/><br/> 不,其实可以想到。<br/><br/> 早在他们联军讨伐董卓时,袁绍就有不臣之心,与韩馥一起想要推举刘虞上位,自己做那“开国功臣”。至于上表奏疏请求糜荏称帝的举动,不过是这个计划失败,又想到的另一个计划罢了。<br/><br/> 想不到今日时局已定,他还在打这个主意。<br/><br/> ——倘若糜荏称帝,那他就是第一个从龙之人,所得功绩可以完全抹去他与糜荏之间的龃龉;<br/><br/> ——倘若糜荏不能,百官对此十分抗拒,他也能挑起糜荏与士族官吏的矛盾,将他们对立开来。<br/><br/> 曹操思及此,对一旁沮授叹息道:“他这是要把糜丞相架在火上烤啊。”<br/><br/> 沮授躬身未言。<br/><br/> 很显然,离开袁绍两年,他终于彻底看清袁绍的为人了。<br/><br/> 当年董卓迁都长安,他与田丰连番劝说袁绍出征攻打董卓,倘若成功便可“奉天子以令天下不臣”,袁绍犹豫不应。当时他们不懂,如今看来,袁绍本来就不打算再侍奉汉帝。<br/><br/> 倒是他与田丰,瞎了眼的认为袁绍是可以倾尽全部心力侍奉的良主,结果落得如此下场。<br/><br/> 袁绍想要以糜荏为刀试探天下人的反应,也不怕自己根本握不住这把刀?<br/><br/> 沮授敛眸,掩去其中嘲讽。<br/><br/> ……<br/><br/> 十月霜降时,尚书令杨彪在出行时不慎摔伤了腿。<br/><br/> 他以不能行动为由向糜荏提出辞官请求,糜荏准奏。<br/><br/> 第一百零九章<br/><br/> 杨彪辞官之际,糜荏亲自探望对方。<br/><br/> 他知道杨彪是故意摔伤的腿,不过对方就只是找个理由辞官而已,没必要在意太多。<br/><br/> 糜荏到时,杨彪已在通报下穿戴整齐,恭敬地坐在床上向他行礼:“臣拜见糜丞相。”<br/><br/> “杨尚书不必多礼,”糜荏忙将人扶回躺好,“我就是来探望探望您,脚伤可还好?”<br/><br/> 杨彪笑了一下:“还好,躺上几个月便不碍事儿了。”<br/><br/> “只是医官说往后都需要静养,否则容易旧伤复发,将来怕是都不能再为朝廷效力了。”<br/><br/> “朝政之事您不必着急,”糜荏在床边的椅子上坐下,“只要伤养好了,您想什么时候回来,便什么时候回来。”<br/><br/> 他做出承诺:“这个朝中,只要您想,便永远有您的位置。”<br/><br/> 杨彪闻之,面上笑意微微收敛。<br/><br/> 他知道糜荏是认真的,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才能,更是因为对方与他的父亲杨赐相交甚笃。<br/><br/> 当年糜荏入京不久,自家父亲便断言他是拯救汉室的希望。后来果真如此,短短五年之间,他斗败十常侍,击退黄巾军,守卫并州……<br/><br/> 是以当年在听闻糜荏攻只身打董卓之后,他愿意冒险出入长安,作为他与王允的联系人。<br/><br/> 糜荏没有令他们失望,他成功杀死董卓,辅佐幼帝夺回天下。<br/><br/><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 可惜这样的日子啊,实在是太短暂了。<br/><br/> 先是王允,往尚书台中大肆塞人,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糜荏便以九品中正制阻止了他,后来又将密谋起兵的王允逐出长安。<br/><br/> 如今是轮到糜荏自己了。<br/><br/> 令人无可奈何的是,他派遣的这些官吏除了任人唯亲,都很符合制度。甚至令他们挑不出一丝错来,罢免他派遣的刺史州牧。<br/><br/> 与之相反,汉室子弟中又还有几个人,能有他们这样的品德与才能?<br/><br/> 现在糜荏距离皇位只剩一步之遥。而这一步,不在于天子要他进或者退,只在于他想不想。<br/><br/> 是他没有早些发现,遏制住糜荏的野心。<br/><br/> ……不,就算他早些发现,又能做什么呢?糜荏所做的任何事,哪一件不是利国利民的好事?<br/><br/> 不让糜荏打败董卓解救他们?抑或不要糜荏实行九品中正制?抑或是不让糜荏打败匈奴,公孙瓒,袁绍,实行屯田钧田制……?<br/><br/> 除了想要夺取汉室的天下。<br/><br/> 就算知道那又如何?<br/><br/> 他对外如暴雪般无情冰冷,对内又如暖阳般温和仁慈。这短短两个月下来,就连朝中官吏都叛变不少。<br/><br/> 但他杨彪,不会叛变。<br/><br/> 是以杨彪怅然道:“多谢糜丞相美意,还请恕彪,不能承受。”<br/><br/> 糜荏也不至于勉强他,顺着宽慰他几句,便起身告辞。<br/><br/> 他走到门口时,杨彪叫住了他,语气极为难过道,“糜丞相,您不会后悔吗?”<br/><br/> 糜荏闻言,回首淡道:“有些事情,我不去做才会后悔。”<br/><br/> 是了,走这一条路,就好像是登泰山之顶。路越走越窄,同行之人也越来越少。<br/><br/> 或许会有一点惆怅,或许会很寂寞。<br/><br/> 但路总要走,人何必后悔。<br/><br/> 杨彪辞官,尚书令一职便空缺下来,中正们一齐推举侍中荀彧微尚书令。<br/><br/> 尚书令如今作为糜荏的副手,实际上总揽朝中政务,官居正二品。按照寻常规律来说,应当是四十岁以上的人才能担当的高位官职。<br/><br/> 从家世、才能、品德、政绩等等方面来看,荀彧足够尚书令的条件;从年龄上看,荀彧虽然年轻,不过如今朝中正值青黄不接之际,年轻便年轻吧。<br/><br/> 荀彧听得此事之后,自然觉得自己还不能任这一官职,推辞不受。不过等到中正们摆出另一位候选人后,他还是接受了升迁。<br/><br/> ——另一位备选人,本是孔融。<br/><br/> 这人家学渊源,才学、品德盛名累累,在北海为相的几年也颇有建树,可以为尚书令。就是为人太过刚直,容易偏激。<br/><br/> 这不,前不久就因为袁绍的那封奏疏而激情辱骂糜荏,这次有人提出来后就被半数中正否决了。<br/><br/> 把这人放回朝,是要触糜荏霉头,残害这人的性命吗?<br/><br/> 至于其他例举的几人,全部因为政绩不如荀彧之故,不合适。<br/><br/> 于是荀彧便由侍中升迁为尚书令。除他之外,郭嘉等人各有升迁,赵云、张辽两人亦升为四品五营校尉。<br/><br/> 追随糜荏的百官对此习以为常,纷纷恭喜荀彧几人;<br/><br/> 经过袁绍一事,不希望糜荏再继续把持朝政的官吏,则认为这一步棋愈发暴露糜荏的异心。<br/><br/> 恐怕不久之后他就会废黜幼帝,登基为皇。<br/><br/> 杨彪几人<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