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走后,剩余官吏愈发沉默。<br/><br/> 便在此时,禁卫军董承找到他们,寻求对付糜荏的办法。<br/><br/> ……<br/><br/> 这年腊月,北海相属官孔收到糜荏寄来的信件。<br/><br/> 先前他被贬谪后听闻荀彧升迁为尚书令,又听说这个位置本来中正属意他,便给糜荏上表了奏疏。奏折中他不仅骂糜荏胸襟狭窄,骂荀彧不自量力,还骂中正们瞎了眼,与糜荏沆瀣一气,残害忠良!<br/><br/> 把满朝官吏都气得够呛。<br/><br/> 这一次,一贯懒得理会他的糜荏回了批注:<br/><br/> “九品中正制公平公正,不能得到推荐,是你自己的问题。”<br/><br/> 孔融对着这一句话,愈发愤愤不平。<br/><br/> 祢衡见了,一把抢过孔融手中的奏折,询问他是如何得到糜荏回复的。<br/><br/> 孔融虽觉奇怪——他的小伙伴自从来到北海之后便一直闷闷不乐,文风都没以往犀利了。甚至还背着他写文章赞美糜荏,被他发现后两人大吵一架,友谊的小船差点因此翻覆。<br/><br/> 便添油加醋、阴阳怪气地将此事详细说给祢衡听,着重强调他欣赏的糜荏是多么瞧不上他们,人家只看得上“借面吊丧”的荀彧呢呵呵。<br/><br/> 祢衡恍然大悟。<br/><br/> 原来想要糜荏给自己回信,一直夸他是没有用的,还是要继续骂人才行。<br/><br/> 明白了,这就回去写信辱骂糜荏、荀彧、中正……所有人!<br/><br/> 第一百一十章<br/><br/> 不管孔融与祢衡做任何打算,朝中形式依旧向着糜荏所希望的方向发展着。<br/><br/> 屯田结束,各州郡全部转为均田制。这项政策没有触犯到士族的利益,又在极短时间内稳定了各州流民,整个天下都在称赞糜丞相的仁慈、睿智之举。<br/><br/> 这两年的努力里,各州的几所书院都已经开起来了。因为俸禄还不错,吸纳了一批出身士族、家境又没那么丰厚的有才之士。<br/><br/> 老师到位,学生自然也就跟着来了。等过两、三年百姓的日子更好过,这批书院中的学生通过结业考试入朝为官,来的还会更多一些。<br/><br/> ——是的,结业考核。<br/><br/> 在规定教材之后,糜荏又下了命令:<br/><br/> 学院每半年考核一次,前三名可以得到朝廷办法的奖励。<br/><br/> 大学毕业生需要通过书院的结业考核,才可以入朝为官。各科的结业考核内容暂且由州牧刺史与郡守商议后统一发布,学生若是考不过,可以毕业离开学院,但不能为官。<br/><br/> 每州每年考核的前五名,可以前往朝中参加考核,择优录取。<br/><br/> 这项政策颁布后,有官吏询问这一考核是否有必要?毕竟如今是九品中正制,中正都能为所有人评级。<br/><br/> “有必要,”糜荏淡道,“考试可以最简单直观的看出一个人的才能,配合中正的评级,为他们安排官职时便不会出错。”<br/><br/> “或许将来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官居一品。但孤以为,官居一品之人,一定是所有书院中最优秀的学子。”<br/><br/> 这一句话获得了不少官吏的认同。<br/><br/> 他们为官一生,沉浮多年才走到今天的位置,哪一个不是当年家乡、郡中最为优秀之人?倘若读读书就能安稳为官,那岂不是太轻松了?<br/><br/> 能够在几十年后官居高位,当然是最优秀的人才啊!<br/><br/> 说服官吏,这句话更是大大激励了学院中的学生们。<br/><br/> 莆天之下的读书人,谁不希望自己能官居一品,搅弄风云呢?糜丞相说得对,如若连同窗都赢不过,往后如何能在官场中赢过同僚?<br/><br/> 于是学生们铆足了劲读书,各个斗志昂扬。<br/><br/> 至于各州医馆,也逐渐规范起来。<br/><br/> 除了先前被糜荏封为医圣的张仲景先生,曹操也为另一位神医华佗请封。将他的事迹履历报给朝廷后,糜荏同样将其封为“医神”,封为“谯侯”,待遇与张仲景一样<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br/><br/> 两大神医封侯,十足刺激到天下大夫。<br/><br/> 于是不少江湖郎中动了歪心思,伪造履历、雇佣百姓欺骗当地县守郡守,最终都被糜荏要求成立的医官中正所识破。<br/><br/> 至于其他。<br/><br/> 益州的战乱已经平定。在荀攸的辅佐、督促下,益州百姓开垦农田,修建水利一派欣欣向荣;<br/><br/> 扬州的钟繇过的如鱼得水,这三年下来已与当地士族相处和谐,下令的农桑、养蚕不落人后,当地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br/><br/> 这样的情况下,当然就没有人愿意继续造反。<br/><br/> 也亏得袁术逃亡九江之后,便迅速以孙坚旧部占据寿春,如今还能过上骄奢淫逸的生活。否则能去哪里,还真不好说。<br/><br/> ……<br/><br/> 翌年春正月的时候,糜荏带着天子与百官参观了新的洛阳。<br/><br/> 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在地势上比长安更居中、更适合控制各州,是以糜荏从未想过放弃洛阳。<br/><br/> 先前令兵卒屯田、整理洛阳废墟、挖掘官道沟壑,后来又招聘工匠建房……至今日,洛阳城中不少地方已重建完成。<br/><br/> 正中心自然还是宫殿,在原有的基础上修葺而成,不过细节上与先前大为不同。<br/><br/> 就拿早朝的正殿而言,所有窗户全部换成透明琉璃,良好的采光让殿中显得更加通透明亮,温暖宜人。<br/><br/> 除此之外,还增加溷所【厕所】的设计。各宫殿中在下风口建造公共溷所,主要给宫女、太监、侍从使用。<br/><br/> ……全部更改想要彻底完工,恐怕还需要三、四年时间。<br/><br/> 宫殿的外围一圈便是官吏的府邸,糜荏只建了几座,用材与新的皇宫相似。士族官吏若是喜欢,可以买下来;若是不喜欢,也可以在别处买地自建。<br/><br/> 再外一圈,是洛阳城中商圈,以及普通士族、富商等人的住所。<br/><br/> 再往外,才是普通百姓,农人们的住房。<br/><br/> 城中所有的街道,全部用一种叫做“水泥”的材料铺设而成,比原先的青石街道更加平坦宽敞。<br/><br/> 从格局上来看,整个洛阳因为屯田而扩大一圈,可以容纳更多的百姓。<br/><br/> 百官参观完这座新城后,交口称赞。<br/><br/> 有人敏锐觉察到了糜荏的意图。买房的买房,买地的买地,就等几年之后糜荏颁布迁都回洛阳的诏书。<br/><br/> ……<br/><br/> 时间过去不久,荀彧收到来自北海的奏疏。<br/><br/> 他是尚书令,所有递给糜荏与天子的奏折,都会先过他的手。是以瞧见这封混入其中的,由祢衡递上的咒骂文章时。<br/><br/> 荀彧:……<br/><br/> 这人怎么回事,先前称赞糜荏有多疯狂,如今骂的就有多狠。<br/><br/> 难道是因为子苏一直不理会他,因爱生恨了吗?<br/><br/> 荀彧百思不得其解。<br/><br/> 在糜荏的“杠精论”之后,他对孔融与祢衡一类人的态度改观不少。就按照糜荏的说法,文明观猴罢。<br/><br/> 他感叹着,将这奏疏放到“废”的那一堆里。<br/><br/> 处理完今日的政务,又有人递上辞呈。<br/><br/> 杨彪之后,几位想要维护汉室的臣子纷纷辞离而去。他们心中知道在这样的情况下,大汉已经十分危险。糜荏的权势太过强大,他们没有能力与之对抗,唯有远离纷争方能保全忠贞之心。<br/><br/> 面对官员的请辞,糜荏<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