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董原屈膝跪在榻前伸手给他揉按额前耳后诸穴,温言道:“陛下腹里空不空?斋戒这几日吃得寡淡,难免有些体力不支,要不要老奴去传膳?”<br/><br/> 元猗泽笑了笑道:“祭礼需诚需敬,叫崔氏看见了得多伤心?为她着累些也是应当的。”<br/><br/> 董原应道:“也是,老奴考虑不周。”<br/><br/> 元猗泽瞥了他一眼:“你只是万事放我在前罢了。阿董,你也快到颐养天年的时候了。”<br/><br/> 董原心里咯噔一下,垂眸道:“可是老奴笨拙了,叫陛下觉得使着不顺心了?”<br/><br/> 元猗泽哈哈大笑:“竟会同我拿乔了。我的董太监啊,你可是越老越刁了。”<br/><br/> 董原佯装请罪,元猗泽摆摆手示意他停下,笑道:“你这些年费心置业,挑的都是好地段,不住难道不可惜?”<br/><br/> 董原敛了轻松的神色,慢慢正跪在元猗泽身前道:“臣董原有罪……”<br/><br/> “你这是做什么?”元猗泽伸手扶他,“我会同你计较这些?谁人不想置好屋购良田?你是家中因罪罚没入的裕王府,族中应该还有不少子弟,寻个老实孝顺的过继到自己膝下,也算有后。”<br/><br/> “陛下!”董原叩首道,“您是诛老奴的心啊!”<br/><br/> “我怎么,怎么舍得放心你……”董原泣道,“你小时候娇气,又霸道,整个王府里谁能哄着你的心意来叫你点个头应声好?你被接去宫里,掺了毒的茶水差点把我这条贱命送了,我可模模糊糊听到你哭喊大伴快回来,这才撑着一口气活转过来的。你封了王爵有了自己的汤沐邑……”<br/><br/> “好好好,好了!”元猗泽急忙拦住他硬生生将他拽起,无奈道,“大伴啊大伴,遇人不揭短,你总不会想把我这三十余年的糗事一道吐露干净吧?”<br/><br/> 董原拭了拭泪嘟囔道:“可都是确确凿凿的事。”<br/><br/> 元猗泽点头:“是,你一桩桩都记着。我是如何被阳安令做的假账骗了一年多的赋税,你还想说这个,是不是?”<br/><br/> “我明明年纪小尚不善经济,却桩桩件件要总揽大权,被母妃训斥了多次才改,里面有你的通风报信,是与不是?”<br/><br/> 董原冷汗涔涔:“哪里是通风报信?”<br/><br/> 元猗泽轻哼一声:“你这把岁数若再哭哭笑笑,真叫一个为老不尊,平白让人笑话。好了,此事我绝不再提,你且安心。”<br/><br/> 董原刚想换上笑脸,一想到皇帝说他这把岁数哭哭笑笑,一时不知道该如何是好。<br/><br/> 元猗泽看得好笑,正想出言调侃,又是一声轰雷巨响,把二人都惊着了。<br/><br/> 元猗泽想了想道:“不知晖县可有如此雷雨,兕儿是怕打雷的。”想到幼女小小年纪迁居宫外,他忍不住叹道,“是我对不住她。”<br/><br/> “诸子面前我难免有取舍轻重,只是天意未必怜我。”元猗泽合上眼道,“事已至此,我该让兕儿回去了。”<br/><br/> 董原想起小公主元净徽不免道:“四位皇子皇女算是有昭以降幸甚之至了……”他眼神渐渐黯然,“老奴无家累,倒是真的不大懂这些。”<br/><br/> 说着家累,元猗泽的家累便来了。<br/><br/> 窗外现出人影,不一会儿便传来笃笃的敲门声。<br/><br/> 元猗泽倒向榻内:“他也怕惊雷不成?赶他走。”<br/><br/> 董原心道我哪来这样的本事?一边想着他一边只能硬着头皮去应门。<br/><br/> 门口传来谈话的声音:“屋内灯火亮了,是不是父亲被闹醒了?”<br/><br/> “正是,方才几道闪雷。”董原回道。<br/><br/> “我带了些安神的汤过来请父亲服用。”<br/><br/> 元猗泽听他又要来灌药,顺手将玉枕砸了出去,却没有听到玉碎的声音,反倒是听到元頔在耳畔道:“砸了它你枕什么?百病生于气,同你说过了是不是?放心,这不是药,只是汤。”<br/><br/> 第28章<br/><br/> 身上沾染了些微潮意的元頔来到榻前扶起元猗泽,将接住的玉枕安放回原位<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伸手示意董原端来安神汤。他一手各一碗,在元猗泽面前扬了扬:“取桂圆莲子百合吊了人参,宁神静气、健脾补肾。我们都喝一碗吧。”<br/><br/> 元猗泽接过他手里的瓷碗,拿调羹舀了舀,见汤液澄清知道这汤不是急火煮出来的,便问元頔:“本来是你自己喝的?”<br/><br/> 元頔微微点头:“我早早吩咐下去的,便顺道带来,趁热喝吧。”说着他坐到榻尾,舀了舀汤底抿了一勺。<br/><br/> 元猗泽托着碗不动,对他说:“你这样的年纪,本来用不到这个的。少年贪睡,安什么神?”<br/><br/> 听了这话元頔抬起头笑道:“那该如何?这碗也给父亲喝?”<br/><br/> 元猗泽被他气得噎住了,元頔连忙讨饶:“父亲快喝吧,挺好喝的。”<br/><br/> 元猗泽仰头将一碗汤尽数灌进了肚子里,把空碗递给董原。元頔怔道:“倒也不必这样。”<br/><br/> 元猗泽接过董原递来的帕子拭了拭嘴角,看着元頔慢条斯理喝尽了这碗汤。<br/><br/> 元頔将那只瓷碗捧在手里,微微拨动着勺子柔声道:“方才我在读书,想起小时候在甘露殿陪父亲读书的场景。”<br/><br/> 那时候元頔初开蒙,因为识字很快的缘故有些自得,夜里见父皇读书便要一道看。在寝殿中元猗泽随意许多,将小儿抱到坐榻上自己身侧,便又翻起书页来。元頔歪着头差不多要搁到父皇肘弯里,一个一个念出自己识得的字。皇帝也不恼,掰过他的小脑袋笑着问他:“丹儿不累?”<br/><br/> 元頔摇摇头,坐正了身子倾向父皇那侧继续跟着父皇翻书。遇到一页上下竟无几个字识得,他又把脑袋歪倒在父亲的肘弯里,嘴里念念有词。<br/><br/> 元猗泽看了忍俊不禁,搁下书抱起他走到廊下,宫女内侍们鱼贯而出提着灯一路跟随,一行人浩浩荡荡往北壁的书架去。元猗泽的本意是想挑选一本浅显易懂的书叫元頔认认字给自己瞧瞧。没想到走到一半皇帝便停下了脚步,原来是怀里的小儿不知是什么时候睡了过去,正趴在父皇肩头细细喘息。<br/><br/> 大皇子的乳娘过来准备服侍小主子去睡,元猗泽看到儿子茸茸的颅顶忽然道:“罢了,今夜不折腾了,随朕睡吧。”说着便轻轻回身抱着孩子回去了。<br/><br/> 待元頔再大一些,元猗泽觉得一个男孩子不能成日抱在手里,便少了一些亲昵的动作。倒是元頔,知道父皇灯下读书是最放松最惬意最好说话的时候,时不时凑过来歪着脑袋跟着一道读书。元猗泽惯在睡前读前朝政要,觉得未来的储君跟着一道学学并无坏处,有时候还会把元頔抱上膝头,偶尔同元頔讲解两句。这算是甘露殿中一段叫人难忘的温馨时光了。<br/><br/> 如今听元頔这么一说,元猗泽也想起那个时候。自开蒙以后元頔也日渐懂事,知道自己孩提失母自此再也见不到生母。尤其穆陵地宫完工后他亲证了崔后梓宫落葬,便越发思念起母亲。元猗泽贵为帝王,却万难再为他寻回母亲,由此越发怜惜起小儿,父代母职宠溺颇多。最后甚至是崔令光之父崔衍亲自上书劝谏,请将大皇子元頔搬离甘露殿另择他处。这自然也不是崔少师的心里话,无非是以退为进堵住悠悠之口。他虽有些迂直,但也是经受了丧女之痛心中万般难舍懊恼。如今帝王心念旧情,对于崔氏、对于元頔、对于故去的女儿来说都是再好不过的了。<br/><br/> 年轻的熙宁帝对国丈的回复是“牵爱儿女人之常情,你我自当相恤”,惹得板正的崔少师拭泪。崔令光病<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