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4章 平壤之战!
<p> 第624章 平壤之战!<br />
天幕上。<br />
平壤城·芦门<br />
身穿五色杂饰的祖承训右手横贯大刀!<br />
身先士卒。<br />
“一帮子倭奴!你家祖爷爷来了!”<br />
城上的倭奴们听不懂底下那帮“农民”的话。<br />
只是握着大刀长矛守在墙边,等着教训这些上来送死的农民。<br />
眼看着“朝鲜”军突到了城下,众倭奴举起长矛欲刺时。<br />
一声响亮的胡哨回荡在城墙上下。<br />
哨声响起的同时!<br />
冲在最前面的祖承训一把揪下外袍!<br />
斜背在后的三眼铳眨眼滑落手中!<br />
身后的一千明军也都脱下伪装,端起三眼铳。<br />
“砰!砰!砰!”<br />
三声连发!<br />
俯身在垛口边的倭寇一片惨叫,纷纷堕城。<br />
……<br />
{这叫什么?明式居合?}<br />
{原来苇名一心是在跳荡骑学的“剑法”啊!(狗头)}<br />
{三眼铳,这种九边精兵已经弃置不用的破烂火器因为机缘巧合配备给了祖承训这支辽东骑兵。}<br />
{有趣的是,每次与倭子交手,总是三眼铳立下奇功。}<br />
{因为倭子们太喜欢“双手舞刀”的密集冲锋,这个蠢毛病碰上三眼铳那就是该着!}<br />
{所以朝鲜人对于三眼铳评价很高“三眼铳,御敌之良器,亦不可不习。入直炮手,自来月习放三眼铳,循环数度而止。论赏与鸟铳同。”}<br />
{都不是我找优越感,就他们那么装备,看啥武器都得评价高……}<br />
……<br />
大秦·二世时期<br />
李斯往嘴里灌了口水。<br />
他看了眼天幕,又看向铁笼内那披头散发,气似馁虎的凶人。<br />
第一次,他觉得世界上还有这么死心眼的人!<br />
“项羽啊,陛下已经很是优待于你了。”<br />
“你何必非要局限江东之地呢?”<br />
“西边!东边!”<br />
“都大有可为啊!”<br />
“你看看!”<br />
李斯指着天上火光四射的火器,苦口婆心道:<br />
“就你浑身似铁又能挨了几下呢?”<br />
“这就是未来的天下大势!”<br />
“我大秦的冶铁技术你是知道的。”<br />
“良禽择木而栖啊。”<br />
铁笼内,被铁锁束着手脚的项羽抬头看了一眼天幕。<br />
随即看向李斯。<br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br />
李斯深吸一口气。<br />
起身!挥袖!大步离去!<br />
……<br />
大汉。<br />
刘邦眼前一亮。<br />
“娥姁,你说当初要是乃公手里有这东西,项羽是不是也得俯首称臣?”<br />
吕雉瞥了他一眼,嘴角一扯反诘道:<br />
“项羽最后怎么死的?”<br />
刘邦欲言又止,最后悻悻闭上嘴巴。<br />
所以说,最烦你们这些犟种了!<br />
……<br />
天幕上。<br />
平壤城·含毬门<br />
看到旁边芦门硝烟升起,手持长矛骆尚志直接下令道:<br />
“火铳排枪掩护!”<br />
“其余者!随本将冲锋!”<br />
话音一落,持着长矛抢在前头第一个攀向城头。<br />
城上倭奴火枪乱打,一颗铅子儿正中其肩膀,顿时血流如注。<br />
紧接着一块石头扔下来,砸中腹部。<br />
骆尚志长矛脱手,人也摇晃了几下,咬着牙在梯子上站稳,抽出腰刀继续向城上攀登。<br />
城下,一众士兵已端起火绳枪向城头仰射。<br />
……<br />
平壤城·练光亭<br />
一身黑色具足的倭将指着布防图对面前的主帅开口道:<br />
“敌人攻城的兵力没有想象中多,大概也就两万多人。”<br />
“从阵形看,西面和北面是明军的骑兵部队。”<br />
“南面含毬门外是一路步卒,像是一支朝鲜军。”<br />
“朝鲜军?”<br />
主帅没有多说话,看了一会儿,喃喃道:<br />
“东边长庆门、大同门方向没有敌军,这在兵法上叫‘围三缺一’,放开城东一面,是想破掉我军破釜沉舟的决心。”<br />
“城西普通门明军装备最精良,七星门外的明军部队火炮比较少。”<br />
“至于南面,只有一支步卒和一队朝鲜军,看来明军的主攻方向在西面。”回身吩咐手下。<br />
“把咱们手里最好的‘铁炮足轻’都调到普通门去。”<br />
……<br />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八日,李如松亲自坐镇七星门督战,李如柏攻普通门,吴惟忠攻牡丹峰,祖承训攻芦门,骆尚志攻含毬门,从西、北、南三面进攻平壤城,唯独留下城东门不攻。】<br />
【小西行长看出计谋,直接聚兵普通门。】<br />
【而祖承训则领着一千戚家军攻芦门,骆尚志领着两千戚家军攻含毬门,两门前后被破。】<br />
【紧接着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等要塞相继被明军攻克。】<br />
【小西行长退保风月楼。】<br />
……<br />
季汉。<br />
曹操看着天幕,下意识道:<br />
“这李如松用兵不拘泥于教条,此谓一胜,倭奴按部就班的死读书,此谓一败。”<br />
孙权不耐烦的打断曹操的话。<br />
“行了行了,又几胜几败……听得耳朵都要出茧子了!”<br />
曹操眯眼看着他,又瞄了刘备那边一看,按下心绪。<br />
这边刘备拉着张飞的手,嘱咐道:<br />
“此次一去横跨大洋,务必小心谨慎。”<br />
“不许沾酒!”<br />
“伱若沾酒,便不要在认我为兄。”<br />
“然等你回来,为兄自与你畅饮!一醉方休!”<br />
张飞拍了拍胸口,郑重道:<br />
“大哥!俺此行绝对滴酒不沾!”<br />
一旁的诸葛亮看刘备嘱托完毕,上言道:<br />
“三将军此行到了倭国,可先打探一番形势。”<br />
“以先胜后败引诱为主。”<br />
诸葛亮扇了扇手中羽扇,轻声道:<br />
“倭国孤悬海外,国内山多地少十分贫瘠,要想在这样一个艰难环境里生存下去,需要过人的坚韧和精明。”<br />
“所以,倭奴人定在小事上特别精明,精打细算,把一件工作做到极精极细,从一毫一厘中去挖掘利润。”<br />
“而且能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到底,这是贫苦环境磨砺出来的韧性。”<br />
“但也基于此,他们赌性很重。”<br />
诸葛亮目若灿星,开口就镇住了张飞还未出口的疑惑。<br />
刘备则自豪捋须。<br />
诸葛亮则继续道:<br />
“而赌性重,就会轻率而坚决。”<br />
“所以,先胜予以压力,后败勾起赌性。”<br />
“最后……”<br />
张飞一拍桌子,大声道:<br />
“最后!虎入羊群!聚而歼之!”<br />
“果然!还是军师心黑……很善良!”<br />
差点脱口而出的张飞连忙找补回来。<br />
刘备清咳一声,看着张飞认真道:<br />
“定要保重身体,事不成也不要紧。”<br />
“为兄等你回来。”<br />
张飞不说话,只是点点头。<br />
一旁的关羽突然捋须道:<br />
“某也一样。”<br />
张飞一愣,大笑回应道:<br />
“好!”<br />
三兄弟对视一眼,俱都放声大笑。<br />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笑着。<br />
身后的刘禅挠了挠头,不明所以的傻笑着。<br />
曹操与孙权看着这边其乐融融的模样,一时失了神。<br />
“刘玄德……”<br />
……<br />
【李如松攻了几次风月楼,发现攻不下来后,就派人递信给小西行长,答应网开一面,让他弃城离开。】<br />
【小西行长本要自杀,忽天降一根救命稻草,当然要紧紧抓住。】<br />
【半夜时分,李如松按约定下令撤开一路,下令不准拦截,小西行长丢下平壤,率残兵逃出城去。】<br />
【但李如松只答应了放小西军出城,没说出城以后可以畅行无阻。】<br />
【早就安排好伏兵直接在城外截杀残寇,一战又斩获首级三百五十九颗,生擒两人。】<br />
【经过这场平壤之役,小西第一军团的一万八千名精兵,减员近三分之二,几乎丧失了战斗力。】<br />
【开局大胜后,李如松趁势挥师大举南下,在半月之内收复失地五百余里。】<br />
【朝鲜的三都被光复了二都(平壤、开城),八道被收回五道(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镜),战争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逆转,本来已经濒临亡国的朝鲜起死回生,又被救回来了。】<br />
【此战,明军一共阵亡了一千两百余名官兵,朝廷对他们一一拨银抚恤,但数量少得可怜。】<br />
【指挥使十两,千总八两,把总六两,百总五两,普通士兵战死,每人仅发银三两。】<br />
(本章完)</p>
天幕上。<br />
平壤城·芦门<br />
身穿五色杂饰的祖承训右手横贯大刀!<br />
身先士卒。<br />
“一帮子倭奴!你家祖爷爷来了!”<br />
城上的倭奴们听不懂底下那帮“农民”的话。<br />
只是握着大刀长矛守在墙边,等着教训这些上来送死的农民。<br />
眼看着“朝鲜”军突到了城下,众倭奴举起长矛欲刺时。<br />
一声响亮的胡哨回荡在城墙上下。<br />
哨声响起的同时!<br />
冲在最前面的祖承训一把揪下外袍!<br />
斜背在后的三眼铳眨眼滑落手中!<br />
身后的一千明军也都脱下伪装,端起三眼铳。<br />
“砰!砰!砰!”<br />
三声连发!<br />
俯身在垛口边的倭寇一片惨叫,纷纷堕城。<br />
……<br />
{这叫什么?明式居合?}<br />
{原来苇名一心是在跳荡骑学的“剑法”啊!(狗头)}<br />
{三眼铳,这种九边精兵已经弃置不用的破烂火器因为机缘巧合配备给了祖承训这支辽东骑兵。}<br />
{有趣的是,每次与倭子交手,总是三眼铳立下奇功。}<br />
{因为倭子们太喜欢“双手舞刀”的密集冲锋,这个蠢毛病碰上三眼铳那就是该着!}<br />
{所以朝鲜人对于三眼铳评价很高“三眼铳,御敌之良器,亦不可不习。入直炮手,自来月习放三眼铳,循环数度而止。论赏与鸟铳同。”}<br />
{都不是我找优越感,就他们那么装备,看啥武器都得评价高……}<br />
……<br />
大秦·二世时期<br />
李斯往嘴里灌了口水。<br />
他看了眼天幕,又看向铁笼内那披头散发,气似馁虎的凶人。<br />
第一次,他觉得世界上还有这么死心眼的人!<br />
“项羽啊,陛下已经很是优待于你了。”<br />
“你何必非要局限江东之地呢?”<br />
“西边!东边!”<br />
“都大有可为啊!”<br />
“你看看!”<br />
李斯指着天上火光四射的火器,苦口婆心道:<br />
“就你浑身似铁又能挨了几下呢?”<br />
“这就是未来的天下大势!”<br />
“我大秦的冶铁技术你是知道的。”<br />
“良禽择木而栖啊。”<br />
铁笼内,被铁锁束着手脚的项羽抬头看了一眼天幕。<br />
随即看向李斯。<br />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br />
李斯深吸一口气。<br />
起身!挥袖!大步离去!<br />
……<br />
大汉。<br />
刘邦眼前一亮。<br />
“娥姁,你说当初要是乃公手里有这东西,项羽是不是也得俯首称臣?”<br />
吕雉瞥了他一眼,嘴角一扯反诘道:<br />
“项羽最后怎么死的?”<br />
刘邦欲言又止,最后悻悻闭上嘴巴。<br />
所以说,最烦你们这些犟种了!<br />
……<br />
天幕上。<br />
平壤城·含毬门<br />
看到旁边芦门硝烟升起,手持长矛骆尚志直接下令道:<br />
“火铳排枪掩护!”<br />
“其余者!随本将冲锋!”<br />
话音一落,持着长矛抢在前头第一个攀向城头。<br />
城上倭奴火枪乱打,一颗铅子儿正中其肩膀,顿时血流如注。<br />
紧接着一块石头扔下来,砸中腹部。<br />
骆尚志长矛脱手,人也摇晃了几下,咬着牙在梯子上站稳,抽出腰刀继续向城上攀登。<br />
城下,一众士兵已端起火绳枪向城头仰射。<br />
……<br />
平壤城·练光亭<br />
一身黑色具足的倭将指着布防图对面前的主帅开口道:<br />
“敌人攻城的兵力没有想象中多,大概也就两万多人。”<br />
“从阵形看,西面和北面是明军的骑兵部队。”<br />
“南面含毬门外是一路步卒,像是一支朝鲜军。”<br />
“朝鲜军?”<br />
主帅没有多说话,看了一会儿,喃喃道:<br />
“东边长庆门、大同门方向没有敌军,这在兵法上叫‘围三缺一’,放开城东一面,是想破掉我军破釜沉舟的决心。”<br />
“城西普通门明军装备最精良,七星门外的明军部队火炮比较少。”<br />
“至于南面,只有一支步卒和一队朝鲜军,看来明军的主攻方向在西面。”回身吩咐手下。<br />
“把咱们手里最好的‘铁炮足轻’都调到普通门去。”<br />
……<br />
【万历二十一年(1593)正月初八日,李如松亲自坐镇七星门督战,李如柏攻普通门,吴惟忠攻牡丹峰,祖承训攻芦门,骆尚志攻含毬门,从西、北、南三面进攻平壤城,唯独留下城东门不攻。】<br />
【小西行长看出计谋,直接聚兵普通门。】<br />
【而祖承训则领着一千戚家军攻芦门,骆尚志领着两千戚家军攻含毬门,两门前后被破。】<br />
【紧接着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等要塞相继被明军攻克。】<br />
【小西行长退保风月楼。】<br />
……<br />
季汉。<br />
曹操看着天幕,下意识道:<br />
“这李如松用兵不拘泥于教条,此谓一胜,倭奴按部就班的死读书,此谓一败。”<br />
孙权不耐烦的打断曹操的话。<br />
“行了行了,又几胜几败……听得耳朵都要出茧子了!”<br />
曹操眯眼看着他,又瞄了刘备那边一看,按下心绪。<br />
这边刘备拉着张飞的手,嘱咐道:<br />
“此次一去横跨大洋,务必小心谨慎。”<br />
“不许沾酒!”<br />
“伱若沾酒,便不要在认我为兄。”<br />
“然等你回来,为兄自与你畅饮!一醉方休!”<br />
张飞拍了拍胸口,郑重道:<br />
“大哥!俺此行绝对滴酒不沾!”<br />
一旁的诸葛亮看刘备嘱托完毕,上言道:<br />
“三将军此行到了倭国,可先打探一番形势。”<br />
“以先胜后败引诱为主。”<br />
诸葛亮扇了扇手中羽扇,轻声道:<br />
“倭国孤悬海外,国内山多地少十分贫瘠,要想在这样一个艰难环境里生存下去,需要过人的坚韧和精明。”<br />
“所以,倭奴人定在小事上特别精明,精打细算,把一件工作做到极精极细,从一毫一厘中去挖掘利润。”<br />
“而且能以非凡的毅力坚持到底,这是贫苦环境磨砺出来的韧性。”<br />
“但也基于此,他们赌性很重。”<br />
诸葛亮目若灿星,开口就镇住了张飞还未出口的疑惑。<br />
刘备则自豪捋须。<br />
诸葛亮则继续道:<br />
“而赌性重,就会轻率而坚决。”<br />
“所以,先胜予以压力,后败勾起赌性。”<br />
“最后……”<br />
张飞一拍桌子,大声道:<br />
“最后!虎入羊群!聚而歼之!”<br />
“果然!还是军师心黑……很善良!”<br />
差点脱口而出的张飞连忙找补回来。<br />
刘备清咳一声,看着张飞认真道:<br />
“定要保重身体,事不成也不要紧。”<br />
“为兄等你回来。”<br />
张飞不说话,只是点点头。<br />
一旁的关羽突然捋须道:<br />
“某也一样。”<br />
张飞一愣,大笑回应道:<br />
“好!”<br />
三兄弟对视一眼,俱都放声大笑。<br />
诸葛亮轻摇羽扇,微笑着。<br />
身后的刘禅挠了挠头,不明所以的傻笑着。<br />
曹操与孙权看着这边其乐融融的模样,一时失了神。<br />
“刘玄德……”<br />
……<br />
【李如松攻了几次风月楼,发现攻不下来后,就派人递信给小西行长,答应网开一面,让他弃城离开。】<br />
【小西行长本要自杀,忽天降一根救命稻草,当然要紧紧抓住。】<br />
【半夜时分,李如松按约定下令撤开一路,下令不准拦截,小西行长丢下平壤,率残兵逃出城去。】<br />
【但李如松只答应了放小西军出城,没说出城以后可以畅行无阻。】<br />
【早就安排好伏兵直接在城外截杀残寇,一战又斩获首级三百五十九颗,生擒两人。】<br />
【经过这场平壤之役,小西第一军团的一万八千名精兵,减员近三分之二,几乎丧失了战斗力。】<br />
【开局大胜后,李如松趁势挥师大举南下,在半月之内收复失地五百余里。】<br />
【朝鲜的三都被光复了二都(平壤、开城),八道被收回五道(黄海、平安、京畿、江源、咸镜),战争形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逆转,本来已经濒临亡国的朝鲜起死回生,又被救回来了。】<br />
【此战,明军一共阵亡了一千两百余名官兵,朝廷对他们一一拨银抚恤,但数量少得可怜。】<br />
【指挥使十两,千总八两,把总六两,百总五两,普通士兵战死,每人仅发银三两。】<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