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她们虽然没讨论出改良织布机的办法,皇后却了解到更多纺织女工的不易。<br />
朝廷经常表彰那些节妇烈女,殊不知这些既要照顾家中事务,又要织布养家的女性也十分辛苦。<br />
朝廷如果能给她们一些奖励该多好。<br />
可惜这种事皇后不好和乾隆提,她只是讲给几个儿女,尤其永琏,应该知道这些。<br />
永琏在心里叹气,这件事比洋人去西洋贸易还难办,不过如果织布机得到改良,大清的纺织业迅速发展,给朝廷带来足够利益,朝廷自然就会重视这些女子。<br />
年前,永琏想到三轮车的一些改良办法,和永璜一起去造办处,正好遇见海望。<br />
“海公过来,难道是织布机有了进展?”永琏笑眯眯问,如果不是大事儿,海望不会亲自过来。<br />
海望笑道:“二阿哥料事如神,臣听这边的匠人说,铸铁的织布机比木质的织布机更方便,织布的速度更快了。”<br />
永琏歪头,他之前只以为铸铁的织布机比木质的结实耐用,这怎么还提高效率了?<br />
“走走走,我们也去看看。”永琏拉上永璜,一起去看热闹。<br />
第39章 质的飞跃<br />
造办处的匠人擅长什么的都有,6因为铸铁的织布机他们之前从未见过,大家就凑一起群策群力。<br />
大家本来想着能把木质的织布机还原成铁质的,已经算是完成任务了。<br />
偏偏有个仿制过西洋钟的匠人在旁边出主意,木质织布机上的梭子操作起来太麻烦,如果能给它装个弹簧,或许会更省力。<br />
大清的匠人还不怎么习惯运用弹簧,这主意也只有熟悉西洋物件的匠人能想出来,他就设计了一个两端带弹簧的滑槽,带动梭子。<br />
这样织工操作起来就轻松很多,而且一台织布机能织的布面也更加宽。<br />
永琏看着匠人们演示,激动得拍手!这不就是飞梭吗?<br />
在原本历史上,英国工厂正是有了飞梭,棉布的生产速度才得到质的飞跃,为了让棉纱的产量跟上棉布的速度,才又发明出了工业革命的里程碑——珍妮纺纱机。<br />
现在大清有了飞梭,是不是也离珍妮纺纱机不远了?<br />
“太好了太好了!这是大功一件!我这就去向汗阿玛报喜!”永琏道:“是谁发明的来着,跟我们一起去!”<br />
发明飞梭的匠人叫乌尔占,是个二十多的年轻人。<br />
他有点腼腆,毕竟之前内务府仿制钟表的手艺并不好,他们这些钟表匠经常被嫌弃。<br />
他下意识看向主要负责制造织机的几名匠人。<br />
永琏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明白乌尔占的顾虑,就对那几人笑道:“你们的赏赐同样少不了。”<br />
海望看向永琏,“阿哥爷,这织布机的细节处还需再打磨打磨,回头臣把参与此事的匠人名单写好,呈送给皇上,让他们一起领赏。”<br />
永琏想想也行,“好好好!那我先去找汗阿玛报喜。”<br />
兄弟俩又风风火火跑去养心殿。<br />
乾隆看完最后两本折子,准备去长春宫,就听永琏在外面大呼小叫的。<br />
“汗阿玛汗阿玛,喜事,大喜事!”<br />
乾隆皱眉,这小子愈发没规矩了。<br />
什么喜事需要他这个太子来报喜?<br />
乾隆起身推开门,小家伙已经跟小炮弹一样冲进来,永璜在后面跟得气喘吁吁。<br />
永琏行了礼,就飞快道:“汗阿玛,造办处造出了省力的织布机,织布的速度能翻倍!”<br />
“翻倍就翻倍,至于这么激动。”乾隆倒是很淡定,把儿子拉进屋,大冬天的,小家伙脑门上跑出一层汗。<br />
“我们的棉布产量上去了,不但日后不用依赖英吉利的布,还可以对外出口。”永琏道:“就算不考虑这些,女子们织布更加省力,也是一件大好事呀!”<br />
至于带动后续机械发展什么的,永琏没说。这还要看朝廷给的支持力度够不够。<br />
永璜就帮弟弟补充,想给汗阿玛介绍一下新织布机的原理。<br />
乾隆听得云里雾里,表示怀疑,“只做了这么一点改良,就能让效率翻倍?”<br />
“我们都已经亲眼见了。”永琏道:“他们用到了弹簧,儿子想着,这弹簧的用处或许还有很多。”<br />
乾隆:“何为弹簧?”<br />
永琏指了指柜子上的自鸣钟,“这个自鸣钟整点会跳出一个小鸟报时,这个机关就用了弹簧。”<br />
乾隆挑眉,“你怎么知道?”<br />
“因为发明飞梭的匠人从前就是仿制西洋钟的。”永琏笑道。<br />
永璜、永琏把这个新的织布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夸了一番,乾隆还是体会不到这织布机的好处。<br />
“知道了知道了,等海望那边上折子,朕再去看看。若真如你们所说那样便利,就慢慢推广开。可你也说了,这梭子是装在铁制的织布机上,但大部分织布机都是木质的,未必适用。就算适用,普通百姓也没钱换。”<br />
“朝廷帮他们换啊!”永琏道:“朝廷免费帮他们换织布机,他们用新织布机织出来的布,给朝廷还一部分。”<br />
乾隆发现了,永琏这小子一心惦记着百姓,却也不让朝廷当冤大头。<br />
永璜在旁边跟着点头,“这办法好!”<br />
乾隆心中满意,面上却哼道:“还不知道这个什么飞梭是否容易制作。”<br />
他说完就打发俩小孩赶紧回阿哥所做功课,现在本就比从前放学晚,俩臭小子还到处乱跑。<br />
晚上,乾隆和皇后说起织布机的进展。<br />
“朕还没见着什么样,只听永琏说好。若是真的能提高效率,可以给江南那边的仿制作坊换一批新式的织布机。”乾隆道。<br />
皇后对织布机的结构已经很了解了,从乾隆的形容中就能想象出飞梭是什么样。<br />
“依臣妾看,不仅江南需要这样的织布机,北方更需要。”皇后道:“北方有些州县土地贫瘠,若能靠织布换些粮食该多好?”<br />
乾隆闻言一愣,是啊,这点他怎么没想到?<br />
甘肃、宁夏有几个州县,粮食产量一直很低,经常需要周边府县帮助。朝廷时不时还要拨款赈济,偏偏这些地方也不适合种桑养蚕。把蚕丝运过去,那是豆腐搅成肉价钱,但棉花的运输成本就要低很多。而且这些地方本身也是<br />
可以种一些棉花的。<br />
这么一想,纺织业竟如此重要!那织布效率提高,确实值得高兴。<br />
海望在年前把奏折递给乾隆,并将铸铁织布机抬到了长春宫。<br />
乾隆来看过之后,次日后宫妃嫔也都纷纷来参观新式织布机。<br />
纯嫔在家用过织布机,知道从前的织布机操作起来很累人,她见皇后轻轻松松操作,不仅速度加快了,织出的棉布也十分平整。<br />
“这真是太好了,我看速度可不止翻一倍。”纯嫔道:“而且木质的织布机很容易受潮变形,修起来也非常麻烦,铁质的肯定耐用。”<br />
“就是不知道这个铁质的织布机成本多少?”娴妃问。<br />
今年腊月,乾隆正式册封后宫,那拉氏也有了封号。<br />
皇后道:“听皇上说,铁质的织布机成本较高,普通人家恐怕买不起,好在这个梭子也可以装在木质的织布机上。”<br />
前两日,造办处已经试验过了,只需要稍微调整尺寸就好。<br />
乾隆给乌尔占赏赐了二十两银子,还在早朝上夸了他。<br />
乾隆不单单是夸他,只是说到飞梭时,顺口提了两句。<br />
但这对于造办处的匠人来说已经很难得,造办处的主事对乌尔占都客气了几分。<br />
很快,乌尔占就从一名普通匠人,升为郎中。<br />
比起钱财,升官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更具有诱惑力。<br />
造办处很多人羡慕乌尔占,也想造出什么来,听说皇上让人研究烧制透明玻璃,就有人往这上面花心思。<br />
海望发现造办处的匠人们热情空前高涨,大过年的,还有人在工匠房忙碌。<br />
先帝爷要是见着这样的景象肯定高兴。<br />
过年祭太庙时,乾隆和永琏把改良织布机的好消息跟雍正说了。<br />
乾隆道:“都是汗阿玛调教的好,造办处的匠人素质才能这么高。”<br />
这话不错,现在造办处大部分人都是雍正年间来的。<br />
雍正听了哈哈大笑,跟永琏说:“瞧瞧,你汗阿玛多会说话。”<br />
永琏也觉得,怪不得汗阿玛小时候能的圣祖喜爱,真的很会哄人开心。<br />
殊不知,乾隆这是在为接下来要说的事儿做铺垫。<br />
他从纺织业的重要性说到西洋那些国家,最后叹一口气,“儿臣思来想去,必须派人去利未亚看看。那边如果成了洋人的地盘,对亚洲,对大清是不小的威胁。”<br />
“是是是,该去一趟。”雍正听到这,还十分赞同乾隆的观点。<br />
谁知乾隆下一句就是,“派旁人去儿臣不放心,还是十三叔家的堂弟最得力,儿臣便想让弘晈去。”<br />
雍正:“……”
朝廷经常表彰那些节妇烈女,殊不知这些既要照顾家中事务,又要织布养家的女性也十分辛苦。<br />
朝廷如果能给她们一些奖励该多好。<br />
可惜这种事皇后不好和乾隆提,她只是讲给几个儿女,尤其永琏,应该知道这些。<br />
永琏在心里叹气,这件事比洋人去西洋贸易还难办,不过如果织布机得到改良,大清的纺织业迅速发展,给朝廷带来足够利益,朝廷自然就会重视这些女子。<br />
年前,永琏想到三轮车的一些改良办法,和永璜一起去造办处,正好遇见海望。<br />
“海公过来,难道是织布机有了进展?”永琏笑眯眯问,如果不是大事儿,海望不会亲自过来。<br />
海望笑道:“二阿哥料事如神,臣听这边的匠人说,铸铁的织布机比木质的织布机更方便,织布的速度更快了。”<br />
永琏歪头,他之前只以为铸铁的织布机比木质的结实耐用,这怎么还提高效率了?<br />
“走走走,我们也去看看。”永琏拉上永璜,一起去看热闹。<br />
第39章 质的飞跃<br />
造办处的匠人擅长什么的都有,6因为铸铁的织布机他们之前从未见过,大家就凑一起群策群力。<br />
大家本来想着能把木质的织布机还原成铁质的,已经算是完成任务了。<br />
偏偏有个仿制过西洋钟的匠人在旁边出主意,木质织布机上的梭子操作起来太麻烦,如果能给它装个弹簧,或许会更省力。<br />
大清的匠人还不怎么习惯运用弹簧,这主意也只有熟悉西洋物件的匠人能想出来,他就设计了一个两端带弹簧的滑槽,带动梭子。<br />
这样织工操作起来就轻松很多,而且一台织布机能织的布面也更加宽。<br />
永琏看着匠人们演示,激动得拍手!这不就是飞梭吗?<br />
在原本历史上,英国工厂正是有了飞梭,棉布的生产速度才得到质的飞跃,为了让棉纱的产量跟上棉布的速度,才又发明出了工业革命的里程碑——珍妮纺纱机。<br />
现在大清有了飞梭,是不是也离珍妮纺纱机不远了?<br />
“太好了太好了!这是大功一件!我这就去向汗阿玛报喜!”永琏道:“是谁发明的来着,跟我们一起去!”<br />
发明飞梭的匠人叫乌尔占,是个二十多的年轻人。<br />
他有点腼腆,毕竟之前内务府仿制钟表的手艺并不好,他们这些钟表匠经常被嫌弃。<br />
他下意识看向主要负责制造织机的几名匠人。<br />
永琏顺着他的目光看过去,明白乌尔占的顾虑,就对那几人笑道:“你们的赏赐同样少不了。”<br />
海望看向永琏,“阿哥爷,这织布机的细节处还需再打磨打磨,回头臣把参与此事的匠人名单写好,呈送给皇上,让他们一起领赏。”<br />
永琏想想也行,“好好好!那我先去找汗阿玛报喜。”<br />
兄弟俩又风风火火跑去养心殿。<br />
乾隆看完最后两本折子,准备去长春宫,就听永琏在外面大呼小叫的。<br />
“汗阿玛汗阿玛,喜事,大喜事!”<br />
乾隆皱眉,这小子愈发没规矩了。<br />
什么喜事需要他这个太子来报喜?<br />
乾隆起身推开门,小家伙已经跟小炮弹一样冲进来,永璜在后面跟得气喘吁吁。<br />
永琏行了礼,就飞快道:“汗阿玛,造办处造出了省力的织布机,织布的速度能翻倍!”<br />
“翻倍就翻倍,至于这么激动。”乾隆倒是很淡定,把儿子拉进屋,大冬天的,小家伙脑门上跑出一层汗。<br />
“我们的棉布产量上去了,不但日后不用依赖英吉利的布,还可以对外出口。”永琏道:“就算不考虑这些,女子们织布更加省力,也是一件大好事呀!”<br />
至于带动后续机械发展什么的,永琏没说。这还要看朝廷给的支持力度够不够。<br />
永璜就帮弟弟补充,想给汗阿玛介绍一下新织布机的原理。<br />
乾隆听得云里雾里,表示怀疑,“只做了这么一点改良,就能让效率翻倍?”<br />
“我们都已经亲眼见了。”永琏道:“他们用到了弹簧,儿子想着,这弹簧的用处或许还有很多。”<br />
乾隆:“何为弹簧?”<br />
永琏指了指柜子上的自鸣钟,“这个自鸣钟整点会跳出一个小鸟报时,这个机关就用了弹簧。”<br />
乾隆挑眉,“你怎么知道?”<br />
“因为发明飞梭的匠人从前就是仿制西洋钟的。”永琏笑道。<br />
永璜、永琏把这个新的织布机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夸了一番,乾隆还是体会不到这织布机的好处。<br />
“知道了知道了,等海望那边上折子,朕再去看看。若真如你们所说那样便利,就慢慢推广开。可你也说了,这梭子是装在铁制的织布机上,但大部分织布机都是木质的,未必适用。就算适用,普通百姓也没钱换。”<br />
“朝廷帮他们换啊!”永琏道:“朝廷免费帮他们换织布机,他们用新织布机织出来的布,给朝廷还一部分。”<br />
乾隆发现了,永琏这小子一心惦记着百姓,却也不让朝廷当冤大头。<br />
永璜在旁边跟着点头,“这办法好!”<br />
乾隆心中满意,面上却哼道:“还不知道这个什么飞梭是否容易制作。”<br />
他说完就打发俩小孩赶紧回阿哥所做功课,现在本就比从前放学晚,俩臭小子还到处乱跑。<br />
晚上,乾隆和皇后说起织布机的进展。<br />
“朕还没见着什么样,只听永琏说好。若是真的能提高效率,可以给江南那边的仿制作坊换一批新式的织布机。”乾隆道。<br />
皇后对织布机的结构已经很了解了,从乾隆的形容中就能想象出飞梭是什么样。<br />
“依臣妾看,不仅江南需要这样的织布机,北方更需要。”皇后道:“北方有些州县土地贫瘠,若能靠织布换些粮食该多好?”<br />
乾隆闻言一愣,是啊,这点他怎么没想到?<br />
甘肃、宁夏有几个州县,粮食产量一直很低,经常需要周边府县帮助。朝廷时不时还要拨款赈济,偏偏这些地方也不适合种桑养蚕。把蚕丝运过去,那是豆腐搅成肉价钱,但棉花的运输成本就要低很多。而且这些地方本身也是<br />
可以种一些棉花的。<br />
这么一想,纺织业竟如此重要!那织布效率提高,确实值得高兴。<br />
海望在年前把奏折递给乾隆,并将铸铁织布机抬到了长春宫。<br />
乾隆来看过之后,次日后宫妃嫔也都纷纷来参观新式织布机。<br />
纯嫔在家用过织布机,知道从前的织布机操作起来很累人,她见皇后轻轻松松操作,不仅速度加快了,织出的棉布也十分平整。<br />
“这真是太好了,我看速度可不止翻一倍。”纯嫔道:“而且木质的织布机很容易受潮变形,修起来也非常麻烦,铁质的肯定耐用。”<br />
“就是不知道这个铁质的织布机成本多少?”娴妃问。<br />
今年腊月,乾隆正式册封后宫,那拉氏也有了封号。<br />
皇后道:“听皇上说,铁质的织布机成本较高,普通人家恐怕买不起,好在这个梭子也可以装在木质的织布机上。”<br />
前两日,造办处已经试验过了,只需要稍微调整尺寸就好。<br />
乾隆给乌尔占赏赐了二十两银子,还在早朝上夸了他。<br />
乾隆不单单是夸他,只是说到飞梭时,顺口提了两句。<br />
但这对于造办处的匠人来说已经很难得,造办处的主事对乌尔占都客气了几分。<br />
很快,乌尔占就从一名普通匠人,升为郎中。<br />
比起钱财,升官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更具有诱惑力。<br />
造办处很多人羡慕乌尔占,也想造出什么来,听说皇上让人研究烧制透明玻璃,就有人往这上面花心思。<br />
海望发现造办处的匠人们热情空前高涨,大过年的,还有人在工匠房忙碌。<br />
先帝爷要是见着这样的景象肯定高兴。<br />
过年祭太庙时,乾隆和永琏把改良织布机的好消息跟雍正说了。<br />
乾隆道:“都是汗阿玛调教的好,造办处的匠人素质才能这么高。”<br />
这话不错,现在造办处大部分人都是雍正年间来的。<br />
雍正听了哈哈大笑,跟永琏说:“瞧瞧,你汗阿玛多会说话。”<br />
永琏也觉得,怪不得汗阿玛小时候能的圣祖喜爱,真的很会哄人开心。<br />
殊不知,乾隆这是在为接下来要说的事儿做铺垫。<br />
他从纺织业的重要性说到西洋那些国家,最后叹一口气,“儿臣思来想去,必须派人去利未亚看看。那边如果成了洋人的地盘,对亚洲,对大清是不小的威胁。”<br />
“是是是,该去一趟。”雍正听到这,还十分赞同乾隆的观点。<br />
谁知乾隆下一句就是,“派旁人去儿臣不放心,还是十三叔家的堂弟最得力,儿臣便想让弘晈去。”<br />
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