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清晨六点十二分,塞瓦斯托波尔北郊。<br /><br />米哈伊尔站在石台阶下,一只手插在兜里,另一只手却握着烟盒,始终没有点燃。<br /><br />后座车窗摇下,妻子探出头来,脸色有些苍白:“别忘了你答应我们的事。”<br /><br />“我不会。”<br /><br />“你说过,事情一结束,就来维也纳。”<br /><br />“是的。”米哈伊尔点点头,努力让语气听起来像承诺,而不是交代。<br /><br />“孩子们会很挂念你。”<br /><br />“我也一样。”<br /><br />车辆驶出铁门,转向林荫道,最终消失在冬日低垂的晨雾中。<br /><br />这栋宅子位于老城区边缘,不显眼,却安静、私密。<br /><br />建筑本身并不奢华,砖石结构。<br /><br />屋内陈设极简,客厅里摆着一张维也纳产的老式钢琴和三组酒柜。<br /><br />米哈伊尔走进书房,坐回椅子上,深吸一口气,展开了面前的文件袋。<br /><br />那张铁路图重新摊在桌上,熟悉的笔迹、划线和编号,像是几十年来所有夜晚留下的回音。<br /><br />直到现在,这一切终于汇聚成一条退无可退的路。<br /><br />他在等电话。<br /><br />或者说,在等一个确认。<br /><br />一个可以让他在伊戈尔死后,彻底摆脱鲍里斯控制的机会。<br /><br />那三枚核弹头,是他未来最大的筹码。<br /><br />表面上,他把定位权交给了鲍里斯。<br /><br />在伊戈尔庄园被攻破后五分钟,坐标将被发出,杀人夺货,一举终结伊戈尔的影响。<br /><br />鲍里斯信了。<br /><br />他当然会信。<br /><br />他急于收网,急于从伊戈尔留下的帝国中捞出最大一笔政治遗产。<br /><br />但真正的计划从不是交出核弹。<br /><br />而是引狼入室之后,再借机清场。<br /><br />等鲍里斯的人与伊戈尔的人在庄园拼得两败俱伤,等他以为自己已经把核弹收入囊中时,<br /><br />他的人,将从侧翼悄然介入,切断线路、控制车厢,连人带货一并带走。<br /><br />当然,这些核弹头不会继续在塞瓦斯托波尔呆太久。<br /><br />他不傻。<br /><br />鲍里斯在接收失败后,第一时间就会找自己的麻烦。<br /><br />那种东西哪怕拖一天不处理,暴露的风险将会加倍。<br /><br />所以,他为它们准备了好去处。<br /><br />纳恩–卢加协议下的铁路转运系统。<br /><br />按照协议内容,乌克兰必须将手中继承自苏联的核武器全面移交俄罗斯,并接受美方监督与资金技术协助进行拆解。<br /><br />这一整套流程,是他最熟悉的行政系统之一。<br /><br />火车在封闭编队下启程,路线透明、调度公开,由军方联合护送,最终进入俄境交付。<br /><br />所有操作环节都有监控与报备,表面上极为严密。<br /><br />但也正因此,“最安全的地方”也往往是“最容易藏东西的地方”。<br /><br />没人敢拦下一列写着“核弹头移交”的列车。<br /><br />鲍里斯不敢。<br /><br />更别说他那些靠黑市情报、对国家流程一知半解的雇佣兵。<br /><br />米哈伊尔打的就是这张牌。<br /><br />他会把那三枚弹头在转移当晚,悄悄掺入卡缅内站一列“已备案”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n\t的运输车队中。<br /><br />看上去完全合规:有编号、有文书、有联合调拨令、有完整的安检记录。<br /><br />但它不在计划内。<br /><br />就在这时,电话如期响了起来。<br /><br />“你确定货能送出去?”男人没有任何寒暄,直切主题地问道。<br /><br />“不需要送到终点。”米哈伊尔答道,“中途脱钩就行。”<br /><br />“你想怎么做?”<br /><br />“在摩尔多瓦边境前七十四公里,有个叫‘第聂斯特工业转线’的旧枢纽。”<br /><br />“八五年后几乎废了,现在调度靠一份人工日表,没有联网。”<br /><br />“你打算截停列车?”<br /><br />“不是截停,是车体故障,临时解耦。”<br /><br />“主编组继续,目标货挂上备用机头,调到支线,我的人在那边接应。”<br /><br />“要转去哪?”<br /><br />“苏尔祖卡东侧山地,地形复杂,民兵驻点撤了以后,没人再巡逻。”<br /><br />对方沉默了一会儿,语气复杂的感叹道:“你简直疯了。”<br /><br />“我不反对你这么理解。”<br /><br />“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这不是军火,也不是情报——是能让所有知情人疯狂追杀你的东西。”<br /><br />“我当然知道。”<br /><br />闻言,男人思考了几秒,然后说道:“你后续怎么处理那些东西,我不想知道,但我能保证一件事。”<br /><br />“.”<br /><br />“从塞瓦斯托波尔出发的编组,我会用一份标准的退役件清单作掩护。”<br /><br />“审批都是真实的,从军方档案里抽出来的,没人会怀疑。”<br /><br />“掺到哪一段?”<br /><br />“尾段,跟着其他几十枚退役弹头一起,所有手续、封条、文件齐全。”<br /><br />“会有人在中途清点吗?”<br /><br />“不会。”<br /><br />“这趟车上的押送小组和俄美观测员只核查头段。”<br /><br />“其余的,靠信任机制,以前没出过差错,他们也没有理由和精力改变什么。”<br /><br />“我明白。”<br /><br />听到这里,电话那头传来一声长长的叹息。<br /><br />“这件事我做一次,就只做这一次。”<br /><br />“我不需要你做第二次。”<br /><br />“你最好真是这么想的。”<br /><br />对方顿了顿,嗓音压低几分:“我在铁路系统干了四十年,从哈尔科夫一直到基辅。”<br /><br />“交通部、调度总局、国家能源运输协调会——你能想到的地方,我都待过。”<br /><br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米沙?”<br /><br />“我知道你在冒险,”米哈伊尔平静的说,“我一直知道。”<br /><br />“你知道的还是不够,”那人冷冷道,“我是在替你担着性命风险。”<br /><br />电话另一头传来细微的响动,似乎男人站起了身,然后才继续说:<br /><br />“所以,你明白我为什么会答应你么?”<br /><br />“因为我的父亲。”<br /><br />“那确实是一方面。”<br /><br />“当年,我在第比利斯出事,是他想尽办法,硬是把我从枪口下救了出来。”<br /><br />“我一直记得。”<br /><br />“可这是现在了,苏联完了,人情没了。”<br /><br />闻言,米哈伊尔笑了笑,“您放心,八百万美金,列支敦士登账户。”<br /><br />“第一批资金在昨天晚上就已经到账了,不是么?”<br /><br />男人也笑了,声音多了几分轻松。<br /><br />“那么,还有最后一件事。”<br /><br />“你打算在哪个站点安排装车?”<br /><br />米哈伊尔的视线落在面前摊开的铁路图上。<br /><br />正中央,有一处用红笔圈出的圆点,在台灯下格外醒目。<br /><br />他盯着那里看了足足五秒,才终于缓缓吐出一个地名:<br /><br />“卡缅内。” <br /><br />请收藏:https://m.qibaxs10.cc \n',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