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常菜少了诸多花哨的配饰配料,却多了几分家常味道和烟火气,更合帝后和太子的口味。<br />
小膳房正式开工的头一天,皇帝特意去坤宁宫找皇后一起商量菜单,把皇后爱吃的家常菜都添上。<br />
太子也兴奋地拟定了东宫菜单,除了自己爱吃的,还收集谢恒以及其他队员的意见,写了一份长长的菜单,然后跑去跟帝后分享,让帝后抄他的菜单。<br />
最后皇帝定下每人每餐最多四菜一汤,如此不会浪费,也能轮流品尝不同的菜肴,增加期待感。<br />
当然如果点菜的话只要碗米粉或者面,或者点个锅子什么的也是可以的。<br />
皇帝朴素着呢。<br />
第二日寅时是乾清宫小厨房的第一餐。<br />
皇帝要上早朝,他心疼皇后和太子,并不让他们如此早起。<br />
昨夜批奏折晚了他就歇在乾清宫,晨起自己用膳。<br />
宫嬷嬷就过来和水嬷嬷一起出谋划策。<br />
这第一餐得让皇帝吃得舒服、享受,但是又不需要花哨奢侈,主打一个家常。<br />
因为皇帝非常重视家常。<br />
宫嬷嬷在慈庆宫比水嬷嬷在乾清宫更随意自由些,昨夜就发了面。<br />
今儿早就把发好的面团端到乾清宫厨房来给皇帝做小笼包。<br />
小笼包有死面和发面两种,死面的皮薄馅儿大、汤汁浓郁,发面的外皮松软,馅料鲜香,都很美味。<br />
不过一大早吃死面不容易消化。<br />
为了皇帝身体健康着想,两位嬷嬷决定带人做发面的。<br />
以青菜香菇为主的素馅儿,以虾仁鸡蛋木耳为主的三鲜馅儿,再来个肉馅儿。<br />
再烫一碟青翠欲滴的小油菜配几片卤牛肉,这个每天必备,只要上桌皇帝都会吃两筷子,青菜爽口开胃,牛肉饱腹顶饿。<br />
再来一份清淡的紫菜蛋花汤。<br />
不需要太多,更不能太复杂、太奢侈,否则皇帝会说“过于奢侈,则失去小厨房的意义”。<br />
果然皇帝看着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很是欢喜。<br />
他先喝一碗汤,然后吃两口爽口小菜,再挨个品尝小笼包。<br />
一样来一个,最后觉得青菜香菇的居然非常鲜美,再来一个。<br />
皇帝吃得心满意足,夸道:“这小膳房修得极好,省钱又好吃。”<br />
关键他也能吃口热的,想吃就有的吃。<br />
水嬷嬷呈给皇帝一个巴掌大的荷包,里面有一个干净包袱缝的内袋,装了一把自制牛肉粒。<br />
这是水嬷嬷跟沈宁学的,牛肉或者猪肉先卤透,然后控干水分再简单烤烤,让形状收缩没有多余的水分,可以当零食。<br />
尤其适合学生上课、皇帝上朝的时候垫肚子。<br />
水嬷嬷觉得皇帝一上朝就半天,事儿少还行,若是碰上几个大臣抽风一点事儿也叨叨个不停,那皇帝就得陪着挨饿。<br />
差不多从5点熬到晌午吧,想想也不是人熬的。<br />
若是事儿少呢,5点到9点总也结束了,就可以下朝吃点东西,然后召集内阁大臣开小会。<br />
皇帝犹豫了一下,想到上朝时候饿肚子的情形果断接过揣在袖中。<br />
虽然他坐在前面龙椅上,但是宝座高,且大臣们也不敢抬眼直视他,所以他如果饿了垫吧两粒还是可以的。<br />
果然今儿上朝除了大事儿还有一堆鸡毛蒜皮的小事儿。<br />
现在连京城路上泼水、有人随地大小便、百姓违建占道就拿到早朝来说了。<br />
皇帝:“……”<br />
五城兵马司干什么吃的。<br />
不行了,听他们叨叨朕好无聊,有点饿,吃一粒牛肉粒。<br />
借着清嗓子的机会虚握拳头往嘴里试探地塞一粒,嗯,不错,香喷喷的。<br />
过一会儿,再来一粒。<br />
再来……<br />
今儿皇帝上朝半点不饿,半点不累,精神抖擞。<br />
下面几位重臣尤其前面的谢相爷等人站久了,那是又累又饿又烦躁了。<br />
那几个絮叨个没完的官员真是……明儿别来了!<br />
找个借口让他们别来了!<br />
非要来就寻个由头,办一办,当早朝是聊家长里短的炕头呀?<br />
好歹在辰时末巳时初结束,这也两个多时辰,众人都有些熬不住。<br />
皇帝一声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看着下面有个颤巍巍的老臣似乎还想絮叨有的没的立刻示意张公公。<br />
张公公尖着嗓子:“退朝——”<br />
皇帝先行离去,谢相爷等人在鱼贯而出,留下那名没捞着絮叨的臣子干气猴儿。<br />
皇帝回乾清宫,内阁众臣则去乾清宫再跟皇帝开小会。<br />
皇帝一回乾清宫先吩咐乐公公去小厨房要几份米粉,给谢相爷等人垫垫肚子。<br />
皇帝也是人,有了性价比的好东西也想……显摆显摆。<br />
虽然他富有四海,可那不是说说的吗?<br />
不是他真心想要的,这个小厨房才是!<br />
水嬷嬷揣测皇帝意思,自然领着大厨们精心准备,却又要看起来很随意、很简单、不费力。<br />
就类似现代明星们煞费力气化的看起来没化妆的效果。<br />
一人一碗米粉,因为是中途加餐,所以米粉份量不大。<br />
一个大碗,底下两筷子米粉,上面翠绿的小油菜、脆生生的豆芽、一片卤素鸡、两块卤肉、三片猪肝、一块炸鱼块。<br />
汤底自然是精心熬制的鲜汤。<br />
热气腾腾,鲜香扑鼻!<br />
给几位阁老感动坏了!<br />
以前即便皇帝赐膳,那也得等半天,吃到嘴里都是凉的。<br />
夏天还好,冬天那都带着一层冰碴子!<br />
所以陛下要个小御膳房有什么的?给他!<br />
回头给他在旁边再盖个大御膳房!<br />
皇帝按捺着得意,微微一笑,“诸位爱卿都饿了,先用膳。”<br />
一声令下,谢相爷带头先提筷子吃起来。<br />
嗯?<br />
味道确实不错。<br />
比尚膳监好吃多了!<br />
在座的都没少吃尚膳监的饭菜,自然没少受尚膳监荼毒。<br />
外面老百姓都流传光禄寺做饭难吃无比,连京城的小馆子都比不上。<br />
即便路边挑担子卖豆花儿的大嫂都敢小声说“咱家这豆花儿,比光禄寺的还好吃呢”。<br />
诸位大臣们比皇帝可享福,皇帝以前只能吃光禄寺尚膳监的饭菜,好吃不好吃就那样。<br />
皇帝都不知道什么是好吃不好吃,他顶多觉得没胃口什么的。<br />
自打在萧先生那里蹭过饭,他就隐隐约约感觉自己被坑了,外面吃的比他吃的味道要好。<br />
尚膳监对付他!<br />
吃完加餐,皇帝问道:“谢相爷,这简简单单一碗米粉,味道如何?”<br />
当朝太祖废丞相之后就没有丞相之位,但是内阁就是丞相,有过之而无不及。<br />
皇帝为了表示亲切和敬重,就叫阁老为相爷。<br />
谢大人曾为皇帝太子时的授业恩师,所以继位后皇帝便称他为相爷。<br />
谢相爷:“回陛下,这是家常味道,朴素无华,味道熨帖,只是……陛下受委屈了。”<br />
皇帝笑道:“有肉有鱼,委屈什么?比那只能果腹的百姓不好百倍?朕听闻有些官员好享受,作风奢靡,委实不妥。”<br />
谢相爷:“陛下放心,陛下为百官表率,臣等莫不严于律己,清廉节俭为上。”<br />
很快前朝就流传皇帝心系天下百姓,缩减后宫用度,帝后和太子每人每餐只有一碗面的传言。<br />
再后来,有人说那碗面是用金粉和面,用深海碗大的鲍鱼、巴掌长的海参吊汤,如何如何。<br />
反正有人看到皇帝节俭,追随之。<br />
有人怀疑,觉得是假的,那碗面肯定是天下至尊美味,必须得搞出花儿来。<br />
不过不管怎么说皇帝有了小膳房,能随时吃口热乎的、熨帖的,确实心情愉悦、胃口不错,气色也眼见得红润起来。<br />
百官欣慰,萧先生也暗暗松口气。<br />
一个勤政不作妖的皇帝,他能多活几年是大家的福气。<br />
于是谢恒又给沈宁他们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虽然不能随便写皇家事儿,但是写写京城风物、他和先生、小厨房立大功以及队友训练学习的趣事儿还是可以的。<br />
趣事当然也包括他那……不守规矩、想一出是一出的杠精对头!<br />
【头大!】<br />
【咬牙切齿一下子】<br />
【做太子伴读任重道远】<br />
【去北地环境沧桑,做伴读心灵沧桑】
小膳房正式开工的头一天,皇帝特意去坤宁宫找皇后一起商量菜单,把皇后爱吃的家常菜都添上。<br />
太子也兴奋地拟定了东宫菜单,除了自己爱吃的,还收集谢恒以及其他队员的意见,写了一份长长的菜单,然后跑去跟帝后分享,让帝后抄他的菜单。<br />
最后皇帝定下每人每餐最多四菜一汤,如此不会浪费,也能轮流品尝不同的菜肴,增加期待感。<br />
当然如果点菜的话只要碗米粉或者面,或者点个锅子什么的也是可以的。<br />
皇帝朴素着呢。<br />
第二日寅时是乾清宫小厨房的第一餐。<br />
皇帝要上早朝,他心疼皇后和太子,并不让他们如此早起。<br />
昨夜批奏折晚了他就歇在乾清宫,晨起自己用膳。<br />
宫嬷嬷就过来和水嬷嬷一起出谋划策。<br />
这第一餐得让皇帝吃得舒服、享受,但是又不需要花哨奢侈,主打一个家常。<br />
因为皇帝非常重视家常。<br />
宫嬷嬷在慈庆宫比水嬷嬷在乾清宫更随意自由些,昨夜就发了面。<br />
今儿早就把发好的面团端到乾清宫厨房来给皇帝做小笼包。<br />
小笼包有死面和发面两种,死面的皮薄馅儿大、汤汁浓郁,发面的外皮松软,馅料鲜香,都很美味。<br />
不过一大早吃死面不容易消化。<br />
为了皇帝身体健康着想,两位嬷嬷决定带人做发面的。<br />
以青菜香菇为主的素馅儿,以虾仁鸡蛋木耳为主的三鲜馅儿,再来个肉馅儿。<br />
再烫一碟青翠欲滴的小油菜配几片卤牛肉,这个每天必备,只要上桌皇帝都会吃两筷子,青菜爽口开胃,牛肉饱腹顶饿。<br />
再来一份清淡的紫菜蛋花汤。<br />
不需要太多,更不能太复杂、太奢侈,否则皇帝会说“过于奢侈,则失去小厨房的意义”。<br />
果然皇帝看着热气腾腾的小笼包很是欢喜。<br />
他先喝一碗汤,然后吃两口爽口小菜,再挨个品尝小笼包。<br />
一样来一个,最后觉得青菜香菇的居然非常鲜美,再来一个。<br />
皇帝吃得心满意足,夸道:“这小膳房修得极好,省钱又好吃。”<br />
关键他也能吃口热的,想吃就有的吃。<br />
水嬷嬷呈给皇帝一个巴掌大的荷包,里面有一个干净包袱缝的内袋,装了一把自制牛肉粒。<br />
这是水嬷嬷跟沈宁学的,牛肉或者猪肉先卤透,然后控干水分再简单烤烤,让形状收缩没有多余的水分,可以当零食。<br />
尤其适合学生上课、皇帝上朝的时候垫肚子。<br />
水嬷嬷觉得皇帝一上朝就半天,事儿少还行,若是碰上几个大臣抽风一点事儿也叨叨个不停,那皇帝就得陪着挨饿。<br />
差不多从5点熬到晌午吧,想想也不是人熬的。<br />
若是事儿少呢,5点到9点总也结束了,就可以下朝吃点东西,然后召集内阁大臣开小会。<br />
皇帝犹豫了一下,想到上朝时候饿肚子的情形果断接过揣在袖中。<br />
虽然他坐在前面龙椅上,但是宝座高,且大臣们也不敢抬眼直视他,所以他如果饿了垫吧两粒还是可以的。<br />
果然今儿上朝除了大事儿还有一堆鸡毛蒜皮的小事儿。<br />
现在连京城路上泼水、有人随地大小便、百姓违建占道就拿到早朝来说了。<br />
皇帝:“……”<br />
五城兵马司干什么吃的。<br />
不行了,听他们叨叨朕好无聊,有点饿,吃一粒牛肉粒。<br />
借着清嗓子的机会虚握拳头往嘴里试探地塞一粒,嗯,不错,香喷喷的。<br />
过一会儿,再来一粒。<br />
再来……<br />
今儿皇帝上朝半点不饿,半点不累,精神抖擞。<br />
下面几位重臣尤其前面的谢相爷等人站久了,那是又累又饿又烦躁了。<br />
那几个絮叨个没完的官员真是……明儿别来了!<br />
找个借口让他们别来了!<br />
非要来就寻个由头,办一办,当早朝是聊家长里短的炕头呀?<br />
好歹在辰时末巳时初结束,这也两个多时辰,众人都有些熬不住。<br />
皇帝一声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看着下面有个颤巍巍的老臣似乎还想絮叨有的没的立刻示意张公公。<br />
张公公尖着嗓子:“退朝——”<br />
皇帝先行离去,谢相爷等人在鱼贯而出,留下那名没捞着絮叨的臣子干气猴儿。<br />
皇帝回乾清宫,内阁众臣则去乾清宫再跟皇帝开小会。<br />
皇帝一回乾清宫先吩咐乐公公去小厨房要几份米粉,给谢相爷等人垫垫肚子。<br />
皇帝也是人,有了性价比的好东西也想……显摆显摆。<br />
虽然他富有四海,可那不是说说的吗?<br />
不是他真心想要的,这个小厨房才是!<br />
水嬷嬷揣测皇帝意思,自然领着大厨们精心准备,却又要看起来很随意、很简单、不费力。<br />
就类似现代明星们煞费力气化的看起来没化妆的效果。<br />
一人一碗米粉,因为是中途加餐,所以米粉份量不大。<br />
一个大碗,底下两筷子米粉,上面翠绿的小油菜、脆生生的豆芽、一片卤素鸡、两块卤肉、三片猪肝、一块炸鱼块。<br />
汤底自然是精心熬制的鲜汤。<br />
热气腾腾,鲜香扑鼻!<br />
给几位阁老感动坏了!<br />
以前即便皇帝赐膳,那也得等半天,吃到嘴里都是凉的。<br />
夏天还好,冬天那都带着一层冰碴子!<br />
所以陛下要个小御膳房有什么的?给他!<br />
回头给他在旁边再盖个大御膳房!<br />
皇帝按捺着得意,微微一笑,“诸位爱卿都饿了,先用膳。”<br />
一声令下,谢相爷带头先提筷子吃起来。<br />
嗯?<br />
味道确实不错。<br />
比尚膳监好吃多了!<br />
在座的都没少吃尚膳监的饭菜,自然没少受尚膳监荼毒。<br />
外面老百姓都流传光禄寺做饭难吃无比,连京城的小馆子都比不上。<br />
即便路边挑担子卖豆花儿的大嫂都敢小声说“咱家这豆花儿,比光禄寺的还好吃呢”。<br />
诸位大臣们比皇帝可享福,皇帝以前只能吃光禄寺尚膳监的饭菜,好吃不好吃就那样。<br />
皇帝都不知道什么是好吃不好吃,他顶多觉得没胃口什么的。<br />
自打在萧先生那里蹭过饭,他就隐隐约约感觉自己被坑了,外面吃的比他吃的味道要好。<br />
尚膳监对付他!<br />
吃完加餐,皇帝问道:“谢相爷,这简简单单一碗米粉,味道如何?”<br />
当朝太祖废丞相之后就没有丞相之位,但是内阁就是丞相,有过之而无不及。<br />
皇帝为了表示亲切和敬重,就叫阁老为相爷。<br />
谢大人曾为皇帝太子时的授业恩师,所以继位后皇帝便称他为相爷。<br />
谢相爷:“回陛下,这是家常味道,朴素无华,味道熨帖,只是……陛下受委屈了。”<br />
皇帝笑道:“有肉有鱼,委屈什么?比那只能果腹的百姓不好百倍?朕听闻有些官员好享受,作风奢靡,委实不妥。”<br />
谢相爷:“陛下放心,陛下为百官表率,臣等莫不严于律己,清廉节俭为上。”<br />
很快前朝就流传皇帝心系天下百姓,缩减后宫用度,帝后和太子每人每餐只有一碗面的传言。<br />
再后来,有人说那碗面是用金粉和面,用深海碗大的鲍鱼、巴掌长的海参吊汤,如何如何。<br />
反正有人看到皇帝节俭,追随之。<br />
有人怀疑,觉得是假的,那碗面肯定是天下至尊美味,必须得搞出花儿来。<br />
不过不管怎么说皇帝有了小膳房,能随时吃口热乎的、熨帖的,确实心情愉悦、胃口不错,气色也眼见得红润起来。<br />
百官欣慰,萧先生也暗暗松口气。<br />
一个勤政不作妖的皇帝,他能多活几年是大家的福气。<br />
于是谢恒又给沈宁他们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虽然不能随便写皇家事儿,但是写写京城风物、他和先生、小厨房立大功以及队友训练学习的趣事儿还是可以的。<br />
趣事当然也包括他那……不守规矩、想一出是一出的杠精对头!<br />
【头大!】<br />
【咬牙切齿一下子】<br />
【做太子伴读任重道远】<br />
【去北地环境沧桑,做伴读心灵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