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AD4</center>-->\n\t\t\t\t 露了他的想法,这让他的助理有些不忍直视地扭过头去,很为主教的心机着急。<br/><br/> 名可秀开口道:“回到阿吴案。之前说到人格,这是天地赋予,无论男女。由人格说到法律人格,这是说话的权利,表达自己的意愿的权利。为什么要讲女子的法律人格呢?因为这是天地赋予的权利,不是父亲或丈夫给予的。我们讲宇宙的规则是平衡,平衡产生秩序,人世社会也是如此,权利平衡产生稳定的秩序。什么是权利的平衡呢?自然规则是公平的,以帮助自然改造的责任和贡献大小,赋予对等的权利大小。”<br/><br/> 名可秀说一段,通译翻译一段。<br/><br/> “人世社会分配给男 xi_ng 的权利高于女 xi_ng 的权利,这是一种公平的权利分配,是人类社会必经的过程。当人类处在文明初期时代,只有粗陋的生产工具,身体力量占优势的男 xi_ng 必然担负起比女 xi_ng 更大的责任,相应的,男 xi_ng 在权利分配上就应得到更多。——这就是当时的人世社会的平衡秩序。<br/><br/> “但是,《易经》告诉我们,宇宙的一切都是动态的,人世社会的发展亦是如此。以人类的文明历史来讲,很早以前,就从狩猎社会进入到了农耕社会——这是主文明的进程。在农耕文明时代,随着生产工具的发展,人力对于农耕的作用已经逐渐减小。女 xi_ng 与男 xi_ng 因为身体力量而产生的差距在缩小,并且随着技术的发展,这种差距最终会拉平。不要怀疑科技的力量,铁铧、翻车能出现,远洋舰船能出现,谁敢确定未来不会出现只需些许人力就能自动耕作的先进农具呢?……人何以为万物之灵?因为人类会创造!如果人类不会创造,不会进步,就会被自然淘汰。——这就是天地无情的规则。”<br/><br/> 名可秀后面的话对华夏学者的触动更大。<br/><br/> 对于信仰宗教的学者来说,他们相信,对神的信仰虔诚,神就不会抛弃他们。这就是哲学学者和神学学者的不同。<br/><br/> 华夏的学者们完全接受名可秀对于“儒家是哲学”的定义——在《说文》和《尔雅》中,“哲”的字义,即智。哲学,当然就是集智慧的学问,儒家学者怎会不接受呢?<br/><br/> 便听名可秀道:“男女在体力差距上的缩小,更明显的体现是在城市里,这里不是农耕社会,在不需要用到体力的行业,男女在智力和能力上并没有差距——如果他们从小接受同样的教育,拥有同等的资源和社会权利,无论做学问、为官,还是经商,女 xi_ng 会不如男 xi_ng 吗?”<br/><br/> 这个问题如果是换作其他人问,很多学者或许可能“嗤”一下,但是由名可秀问出,还真不用回答,因为答案已经摆在眼前了啊。<br/><br/> 女 xi_ng 不如男 xi_ng 吗?——这话说出来,不是“啪啪”打与会男 xi_ng 学者的脸吗!<br/><br/> 谁敢说名可秀不如他们?反过来讲,谁敢说他们比名可秀强?想一想就让人一脸血。<br/><br/> 于华夏学者们来讲,还有一个卫希颜!——不如他们这些男 xi_ng 吗?学术上是不如,军事上顶尖啊,说一声“不如”全大宋军人都不干。<br/><br/> 这一文一武两个巅峰人物都是女 xi_ng ,这已经很能说明问题:女 xi_ng 的智慧和能力并不低于男 xi_ng 。<br/><br/> 而男女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便正是名可秀说的,是权利分配的差距造成的。<br/><br/> 名可秀道:“当男女因为体力差距造成的贡献差距缩小的时候,从原则上讲,男女承担的责任差距就缩小了,相应的,男女分配的权利差距也应该缩小,这才是人世社会发展后的平衡秩序。但是,人类一方面有着创造的精神,一方面又有着守旧的思想、害怕变化的畏惧,男 xi_ng 在固执着把持着社会权利的分配上也就像一个守旧的家族,因为害怕变化带来权利的变化而拒绝变化,甚而打击、禁锢拥有变化思想的<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人,但这些固执旧秩序不肯变化的家族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无一例外!<br/><br/> “人世社会如果继续保持男 xi_ng 为尊的权力分配,甚至强化这种分配,进一步缩小女 xi_ng 的权利,那就等于是男 xi_ng 单方面地承担社会和自然的责任,这是不符合‘ yi-n 阳两个元素组成宇宙’的自然规则的,最终必然会造成人世社会的失衡。”<br/><br/> 名可秀的声音温润,不疾不徐,娓娓而叙,就像清泉流过,因为音节的自然流动而让人倾听,每个字仿佛带有法力,让人不知不觉地沉淀吸收,而这是掌握语言的音律规则后产生的魅力——这就是通过语言感染人的气场。<br/><br/> 名可秀亲自翻译上面两段话后,又继续道:“从 yi-n 阳的交互作用来讲,人世社会的 yi-n 阳对自然的影响是一个由弱到强的过程。因为在初期,人类的力量弱小,相应的,人世社会的 yi-n 阳对自然的反作用就比较小。随着人类的力量增强,人世的 yi-n 阳与自然的 yi-n 阳的交互作用必然增强,因此人世社会的 yi-n 阳失衡,对自然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人世与自然的气场是流动的,单是人类的繁衍、人口数量的巨增,就会使人世的 yi-n 阳气场增大。”<br/><br/> 名可秀举例说明道:“我们华夏两国,大宋和大周,这些年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可以说君臣贤明,政通人和,饿死冻死的百姓越来越少,远非道宗朝的治世可比,可为什么还是有天灾呢?——三年一大灾,年年有小灾。”<br/><br/> 是啊,这是为什么呢?华夏学者们都在思考。如果说天灾是因为君王无道,但如今的君王可是有道得很啊。<br/><br/> 名可秀道:“《易经》说, yi-n 阳的交互作用产生天地万物,包括一切生命和非生命,如风,如雨。男女也是由 yi-n 阳二气构成,男子一般阳气多于 yi-n 气,体现于外的,就是以阳为主的气场,女子一般 yi-n 气多于阳气,体现于外的,就是以 yi-n 为主的气场。<br/><br/> “我们说气场相互影响,简单地讲,风是流动的,因为气是流动的。当热气驱走冷气,热气成为主气场时,就是夏季;反之,冬季是因为冷气驱走了热气,使冷气成为主气场。<br/><br/> “因为气是流动的,所以宇宙永远处于变化中,它不断地处在平衡到失衡、失衡到平衡这个动态的变化中。人世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世的气场与自然的气场当然是互相影响的。”<br/><br/> 通译翻译的时间也是学者们消化思考这些话的时间。<br/><br/> 名可秀道:“道教正一教的少数高道可以用雷符催动下雨,常人认为是仙家法力,其实不过是符箓的力量促进那一片天空的 yi-n 阳气场达到化雨的条件。不过,这些高道也只能掌握极浅的规则,所以,大范围的下雨也做不到,而能够悟到这种规则的也必定是天资奇绝的人物,不可能成为普遍,也不可能成为国家的倚助。<br/><br/> “所以,儒家讲普通人能做的事,不讲求神,讲祭祀,祭祀不是祭天,而是祭出人的诚意。大旱时祈雨,这不是求神,而是诚意动天,这个‘动’,是流动,运动,因为 yi-n 阳之气是交互影响而产生变化的,如果老天不下雨,那是诚意促生的 yi-n 的气场不够,达不到 yi-n 阳化雨的状态,如果让全国的百姓都众志成城地祈雨,你们看老天下不下雨。<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