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第489章 4*****不重要,符合大家的刻板印象很重要<br />
虎头山攻防战,<br />
清军占地利,吴军占炮利。<br />
清军枪炮齐鸣,吴军臼炮精准轰击。<br />
一时间,<br />
陷入了血腥僵持。<br />
双方伤亡都挺大!<br />
……<br />
第4军团的火枪手终于找到了发挥的机会。<br />
只要清军探出垛口向外砸石头,立马被集中枪击。<br />
继数十人中弹伤亡后,清军终于不愿意再探头扔石头了。<br />
军寨中间地带无人敢待。<br />
因为从天而降的不再是实心铁球,而是滚烫的霰弹。<br />
为了躲避从天而降的霰弹,<br />
清军拿起了熟悉的弓箭,靠在相对安全的坚固石条垛墙后面听声抛射。<br />
不闻其人,但见矢飞~<br />
两方,都玩起了抛物线伤害。<br />
张老三连中3箭,不过有重甲在身,丝毫不惧。<br />
他斜着眼睛瞅着底下不远的1门臼炮。<br />
要冲锋,也得等这玩意停止轰击。<br />
……<br />
现场指挥的1名炮兵中尉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br />
大吼道:<br />
“臼炮,停火。”<br />
战场陡然安静的瞬间,<br />
张老三这才将盾牌从面门移开,<br />
大吼:<br />
“第1派遣军,冲啊。”<br />
手持刀盾的甲士们一改之前蜷缩状态,起身奋力往山顶爬。<br />
许多人甚至丢掉盾牌轻装爬山。<br />
……<br />
山顶军寨,<br />
察觉到空气骤然安静的清军,<br />
再次伸出几十杆火绳枪射击,阵阵白烟腾起。<br />
甲胄再厚也挡不住近距离重型火绳枪的射击,派遣军甲士中弹者如同石块滚落山下。<br />
好在紧随其后的4军团步兵,也及时开枪反制。<br />
火绳枪只响了一阵,<br />
然后就没有时间二次装填了,又是各种箭矢从天而降,一波接着一波。<br />
甲士们不管不顾,<br />
低头猛冲,手脚并用,奋力登顶。<br />
偶尔也有中箭受伤者,多在防护最薄弱的手脚位置。<br />
……<br />
第1位甲士踩着矮梯登上了虎头山军寨的垛墙。<br />
石条垛墙很坚固,<br />
但不高,1丈不到。<br />
这位先登勇士刚一露面,就被无数弓箭攒射,甲胄叮当清脆声不绝于耳。<br />
不高,<br />
他面门中了1箭,仰面朝天重重摔落。<br />
紧接着,<br />
又有更多的甲士登上垛墙,跳入军寨中。<br />
其中就有张老三!<br />
他一直没扔掉盾牌,直到跳进军寨,透过铁面具看到隐约的清军身影。<br />
才哈哈大笑,<br />
随手抛开盾牌,双手握长刀。<br />
开始大杀特杀。<br />
不躲不闪,就这么硬砍。<br />
……<br />
驻守虎头山的指挥官,千总刚一个照面,就被他砍断了头颅。<br />
重甲长刀,长驱直入。<br />
所到之处,无人可挡。<br />
粗布号服的绿营兵,毫无格挡之力。<br />
张老三压根无视那些砍向自己的刀锋,这就是板甲给自己的底气。<br />
每一步,<br />
都是一边倒的杀戮。<br />
温热的血浆,甚至溅入镂空面具,四周景色一片血红。<br />
仅仅是二十几名甲士,<br />
就将残存的400多清军杀的大败。<br />
……<br />
后续赶到的第4军团士兵,干脆站在垛墙上。<br />
居高临下,不紧不慢的射杀~<br />
1刻钟后,<br />
军寨内恢复了安静。<br />
残肢断臂,遍地血污。<br />
尸体就没几具是完好的,大部分残缺不全。<br />
派遣军的甲士们互相帮忙,卸掉重甲,甚至将沾满污血的内衬灰袍也褪掉。<br />
又取来军寨内储存的淡水,清洗脸血污。<br />
经常杀人的朋友都知道,<br />
皮肤若是溅了大量血又不及时清洗掉,干涸之后很难受的。<br />
紧绷,发痒。<br />
上手一搓,好似红色皮屑纷纷扬扬。<br />
……<br />
洗去污血后,<br />
派遣军老兵们开始搜刮军寨内的银子~<br />
新兵们负责清理尸体~<br />
之后,<br />
从仅有的一口井里打水冲洗地面。<br />
虽在山顶,但周边地下水异常丰富,故而打井也能成功。<br />
第4军团没有插手,<br />
进攻之前,<br />
他们就承诺军寨内的一切财物归派遣军。<br />
让人卖命总要给足甜头。<br />
否则,督战队也摁不住一直被加压的高压锅。<br />
银子,就是泄压阀。<br />
派遣军搜出了8000多两白银,依旧骂骂咧咧。<br />
“一群穷鬼~区区十两饷银,就给鞑子这么卖命?”<br />
张老三也嘀咕着:<br />
“这点钱还不够我一晚上销的。叫俩活妞再摆上八个热菜两坛老酒,至少30两。”<br />
……<br />
派遣军终于撤兵下山了。<br />
活着的走回去领赏,找随军杂货铺买酒买肉。<br />
受伤的抬回去治伤,军医们妙手回春,心冷刀更冷~<br />
死了的,就地掩埋!<br />
立个碑:<br />
“大吴帝国第1派遣军勇士之墓。”<br />
像这样的碑,<br />
出发时,后勤部门送来了20块。<br />
说是慢慢用,够用好一阵子。<br />
不出意外,<br />
此战临阵脱逃者40余人已被枪决弃尸荒野。<br />
太阳快落山之前,<br />
派遣军营区正式锁门。<br />
篝火、鼓乐、酒水、鸡鸭鱼肉、还有女营~<br />
一夜下来,<br />
又拖出去几十具尸体。<br />
死因千奇百怪,<br />
比如:<br />
醉了被自己呕吐物溺死的、伤口大崩流血过多死的、摔死的、短枪走火死的、以及不知怎么死的。<br />
……<br />
经营随军杂货铺的商业部下属雇员,此时正在紧张的算账~<br />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br />
雇员将手里的算盘一甩,潇洒复位。<br />
提笔,<br />
在账册写下:<br />
“1778年,十月初四,于襄阳城西。第1派遣军共计消费8319两5钱,支付现银7444两,应收账款875两5钱。”<br />
然后,<br />
盖上自己的印章。<br />
……<br />
仁慈而慷慨的陛下首创了一个极其先进的商业循环。<br />
表面上,<br />
派遣军士兵的军饷、赏银极高。<br />
但是,<br />
财政压力并不大,原因就在于源源不断的回收饷银。<br />
杂货铺什么都卖,只有酒水一项严控,但,派遣军不在其列。<br />
从商业部门的统计看,<br />
各军团消费总量排名:<br />
第1名——派遣军团,及时行乐。<br />
第2名——第2军团,士兵年轻,无家无业,敢于消费。<br />
第3名——第4军团,兜里有银子~<br />
在距离战场不远的汉水安全处,停泊着2艘隶属于商业部的大型楼船,灯火通明。<br />
船上,<br />
数百位雇员忙碌不停,满足士兵的购买需求。<br />
最受欢迎的永远是吃的!<br />
民以食为天。<br />
打完仗,<br />
一个班的弟兄们凑份子买几斤卤肉,几只烤鸡打个牙祭,不过分吧。<br />
……<br />
不过,<br />
素来是购买主力的第4军团,这次罕见的没有心思消费。<br />
仰攻虎头山,<br />
全军团伤亡100多人,不算太高,但是对于一支纯血商贾军团来说已经是不能承受之重。<br />
所以人都食不甘味,感慨战争之酷烈~<br />
于是这帮人一夜未眠,决定抬大炮上山。????两列火把,<br />
从山下插到山顶,提供照明。<br />
一名从军前,<br />
曾有码头从业经验的士兵,<br />
负责喊号子:<br />
“兄弟们那个吼嘿,抬大炮那个吼嘿。”<br />
“加把劲那个吼嘿,轰砚山那个吼嘿。”<br />
……<br />
第4军团的士兵们轮番上阵,<br />
将2门12磅加农炮拆开,硬生生靠人力抬上了虎头山。<br />
他们不想再仰攻砚山主寨了。<br />
打算隔着老远,用火炮轰。<br />
虎头山山顶,海拔在300多米。<br />
巧了,砚山海拔也在300多米,目测两座山坡高度很接近。<br />
但距离有点远。<br />
炮兵观察哨预估,可能4里半,甚至更多。<br />
深夜没法精准测距。<br />
众人一合计,决定先把火炮运上去!<br />
黄肆很淡定,<br />
他已经收到了水师的通知,<br />
舰载重炮,无法轰塌襄阳城墙。<br />
城墙厚度过于离谱。<br />
里面的夯土层太厚,所以碎而不塌。<br />
要取襄阳,<br />
如果不想死太多人的话,必须取下砚山。<br />
这一夜,<br />
4军团咬牙切齿,派遣军醉生梦死。<br />
……<br />
砚山主寨,<br />
清军远远望着灯火通明的虎头寨,默默无语。<br />
良顺心情颇为低落,<br />
他想不通,<br />
那么好的地理优势,那么结实的石条堡垒,怎么就失陷的这么快~<br />
当然,<br />
他也想不通占据了虎头山军寨的吴军,此刻在搞什么。<br />
山顶灯火通明,几百人忙碌个不停。<br />
“大人,他们不会是想架炮轰我们吧?”<br />
良顺笑了:<br />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br />
“压根够不着!”<br />
见众人不信,<br />
他又强调:<br />
“我用大将军炮试过,够不着,差着挺远。”<br />
自重5000斤的大将军炮,乃国之重器,代表大清最先进火力。<br />
众人瞬间松了一口气,<br />
一夜无话,各自辗转。<br />
……<br />
次日清晨,<br />
熬红了眼睛的众人,望着初升的太阳。<br />
2名最有经验的炮手,<br />
登上了临时搭建的简易瞭望塔。<br />
用手里的黄铜炮瞄象限仪,和海军型千里镜反复观察砚山主寨。<br />
这2样东西,<br />
都是舶来品。<br />
夷商敢卖,吴廷就敢买。<br />
夷商觉得开价挺黑,赚麻了。<br />
吴廷觉得军用品就不是钱的事,赚翻了。<br />
当前的双边海贸,<br />
买卖双方都觉得特别满意,说是蜜月期都不为过。<br />
……<br />
欧洲本土。<br />
各类主流报纸把吴皇陛下吹嘘的人间罕见,地上少有。<br />
斯当东因破冰之功,被乔治三世册封为诺丁汉子爵。<br />
他在下议院发表重要演讲,希望唐宁街拿出最大的诚意支援正在崛起的吴国。<br />
对,<br />
就是支援。<br />
支援盟友将顽固丑陋的鞑靼贵族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让开明的吴皇成为东方主宰,从而进一步开放国门。<br />
他疾呼:<br />
伦敦不能失去苏州,<br />
就好比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br />
p股决定脑袋,爵位也决定脑袋。<br />
子爵先生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竭力吹嘘东方文明。<br />
他的新府邸是中式建筑,装修是中式风格,晚餐是中餐,书架上摆满了孔孟老庄,书房里挂着“上善若水”。<br />
……<br />
18世纪末,<br />
欧洲还没人相信派去几艘战舰,架设几门大炮就能征服几亿人口。<br />
这样想的人会被送进疯人院接受鞭打~<br />
随着茶叶供应量的剧增,<br />
数量庞大的伦敦中产阶层,喝着价格相对便宜的桑叶味红茶,优雅的交换各自对国际商业的看法。<br />
总之,<br />
大部分人都认为,唐宁街应该对这样的开明君王释放最大的善意。<br />
欧洲和东方的贸易逆差,已持续了500年。<br />
逆差越来越大,越发令人不安。<br />
好不容易出现了扭转逆差的曙光,肯定不能错过。<br />
……<br />
而伦敦的工厂主们为了打开东方这个庞大的市场,<br />
不惜费重金收买主流报纸,雇文化名人执笔,硬生生营造出了一个“黄金贸易30年”的概念。<br />
谁能和东方达成最牢固的联盟,谁就能称霸欧洲。<br />
如果伦敦错过了,巴黎就会接过。<br />
一份三流小报刊登了未经证实的劲爆新闻:<br />
锁匠国王的那位王后准,备派出家族最有姿色的3位年长表姐以及他们的丈夫,出使东方。<br />
虽然听着一点都不靠谱。<br />
但是很符合傲慢的伦敦绅士对于巴黎名利场的想象。<br />
很多时候,<br />
真相不重要,符合大家的刻板印象更重要。<br />
……<br />
18世纪,<br />
家庭收入在50磅以上的撒克逊中产阶层日益扩大,普通民众的识字比例已经超过6成。<br />
报纸的销售量几乎每隔5年就翻一番。<br />
在这样的环境下,<br />
新晋子爵斯当东和伦敦的工厂主们一拍即合,组成了牢不可破的新联盟。<br />
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br />
游说唐宁街,促成两国的进一步合作。<br />
而他们的背后,<br />
还有东印度公司的影子,以及许多看不见的手在推波助澜~<br />
……<br />
不久,<br />
在唐宁街的一次秘密会谈中,斯当东语出惊人。<br />
他提出了一个疯狂的构想——建议皇家海军协助吴国取得巴达维亚殖民地。<br />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br />
斯当东解释:<br />
东方君主的带陆思想严重。<br />
需要让吴皇尝到海外殖民地的血腥甜味,才能抑制吴廷内部保守贵族反对声音(实际上,是剽窃了使团成员洪任辉的观点)。<br />
否则,<br />
一旦国门再次关闭~<br />
……<br />
不巧的是,<br />
此时唐宁街的主人是诺斯勋爵,他是托利党人。<br />
托利党——维护国王、大贵族利益。<br />
辉格党——拥护新兴资产阶级,亲近中产阶层<br />
辉格,不满托利久矣~<br />
首相本人是个典型的贵族,<br />
资历完美,能力平庸,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崇尚无为而治。<br />
他畏惧挑战,不擅长处理一切突发问题,比如正在发生的大西洋彼岸的旗独立战争。<br />
……<br />
除此之外,<br />
诺斯勋爵,对于运气很好的斯当东有一点小小的嫉妒。<br />
最终,<br />
唐宁街决定授权东印度公司在武器、商业、航运等领域,给予吴国适当的支援,但不许卷入清吴战争~<br />
同时,<br />
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互驻全权使节。<br />
尽快在关税等领域达成协议,并落到纸面。<br />
斯当东很失望,扭头就加入了辉格党~<br />
……<br />
言归正传,<br />
位于襄阳城南,清吴双方争夺制高点的炮战终于拉开了帷幕。<br />
虎头山,<br />
随着炮手拉动绳索,燧石机迸出的火,顺着小孔钻入炮膛。<br />
几乎在同时,<br />
炮口喷出一团火焰,<br />
4军团的士兵们瞪大了眼睛,望着那颗给予厚望的炮弹。<br />
正如良顺所言,<br />
距离太远,够不着!<br />
众目睽睽之下,<br />
炮弹动力用尽,坠落砚山脚下,炮弹的落点周围腾起一圈烟尘。<br />
围观清军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br />
良顺也激动的一甩大辫子,举着佩刀高呼:<br />
“砚山在,襄阳永不陷落!”<br />
(本章完)</p>
虎头山攻防战,<br />
清军占地利,吴军占炮利。<br />
清军枪炮齐鸣,吴军臼炮精准轰击。<br />
一时间,<br />
陷入了血腥僵持。<br />
双方伤亡都挺大!<br />
……<br />
第4军团的火枪手终于找到了发挥的机会。<br />
只要清军探出垛口向外砸石头,立马被集中枪击。<br />
继数十人中弹伤亡后,清军终于不愿意再探头扔石头了。<br />
军寨中间地带无人敢待。<br />
因为从天而降的不再是实心铁球,而是滚烫的霰弹。<br />
为了躲避从天而降的霰弹,<br />
清军拿起了熟悉的弓箭,靠在相对安全的坚固石条垛墙后面听声抛射。<br />
不闻其人,但见矢飞~<br />
两方,都玩起了抛物线伤害。<br />
张老三连中3箭,不过有重甲在身,丝毫不惧。<br />
他斜着眼睛瞅着底下不远的1门臼炮。<br />
要冲锋,也得等这玩意停止轰击。<br />
……<br />
现场指挥的1名炮兵中尉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br />
大吼道:<br />
“臼炮,停火。”<br />
战场陡然安静的瞬间,<br />
张老三这才将盾牌从面门移开,<br />
大吼:<br />
“第1派遣军,冲啊。”<br />
手持刀盾的甲士们一改之前蜷缩状态,起身奋力往山顶爬。<br />
许多人甚至丢掉盾牌轻装爬山。<br />
……<br />
山顶军寨,<br />
察觉到空气骤然安静的清军,<br />
再次伸出几十杆火绳枪射击,阵阵白烟腾起。<br />
甲胄再厚也挡不住近距离重型火绳枪的射击,派遣军甲士中弹者如同石块滚落山下。<br />
好在紧随其后的4军团步兵,也及时开枪反制。<br />
火绳枪只响了一阵,<br />
然后就没有时间二次装填了,又是各种箭矢从天而降,一波接着一波。<br />
甲士们不管不顾,<br />
低头猛冲,手脚并用,奋力登顶。<br />
偶尔也有中箭受伤者,多在防护最薄弱的手脚位置。<br />
……<br />
第1位甲士踩着矮梯登上了虎头山军寨的垛墙。<br />
石条垛墙很坚固,<br />
但不高,1丈不到。<br />
这位先登勇士刚一露面,就被无数弓箭攒射,甲胄叮当清脆声不绝于耳。<br />
不高,<br />
他面门中了1箭,仰面朝天重重摔落。<br />
紧接着,<br />
又有更多的甲士登上垛墙,跳入军寨中。<br />
其中就有张老三!<br />
他一直没扔掉盾牌,直到跳进军寨,透过铁面具看到隐约的清军身影。<br />
才哈哈大笑,<br />
随手抛开盾牌,双手握长刀。<br />
开始大杀特杀。<br />
不躲不闪,就这么硬砍。<br />
……<br />
驻守虎头山的指挥官,千总刚一个照面,就被他砍断了头颅。<br />
重甲长刀,长驱直入。<br />
所到之处,无人可挡。<br />
粗布号服的绿营兵,毫无格挡之力。<br />
张老三压根无视那些砍向自己的刀锋,这就是板甲给自己的底气。<br />
每一步,<br />
都是一边倒的杀戮。<br />
温热的血浆,甚至溅入镂空面具,四周景色一片血红。<br />
仅仅是二十几名甲士,<br />
就将残存的400多清军杀的大败。<br />
……<br />
后续赶到的第4军团士兵,干脆站在垛墙上。<br />
居高临下,不紧不慢的射杀~<br />
1刻钟后,<br />
军寨内恢复了安静。<br />
残肢断臂,遍地血污。<br />
尸体就没几具是完好的,大部分残缺不全。<br />
派遣军的甲士们互相帮忙,卸掉重甲,甚至将沾满污血的内衬灰袍也褪掉。<br />
又取来军寨内储存的淡水,清洗脸血污。<br />
经常杀人的朋友都知道,<br />
皮肤若是溅了大量血又不及时清洗掉,干涸之后很难受的。<br />
紧绷,发痒。<br />
上手一搓,好似红色皮屑纷纷扬扬。<br />
……<br />
洗去污血后,<br />
派遣军老兵们开始搜刮军寨内的银子~<br />
新兵们负责清理尸体~<br />
之后,<br />
从仅有的一口井里打水冲洗地面。<br />
虽在山顶,但周边地下水异常丰富,故而打井也能成功。<br />
第4军团没有插手,<br />
进攻之前,<br />
他们就承诺军寨内的一切财物归派遣军。<br />
让人卖命总要给足甜头。<br />
否则,督战队也摁不住一直被加压的高压锅。<br />
银子,就是泄压阀。<br />
派遣军搜出了8000多两白银,依旧骂骂咧咧。<br />
“一群穷鬼~区区十两饷银,就给鞑子这么卖命?”<br />
张老三也嘀咕着:<br />
“这点钱还不够我一晚上销的。叫俩活妞再摆上八个热菜两坛老酒,至少30两。”<br />
……<br />
派遣军终于撤兵下山了。<br />
活着的走回去领赏,找随军杂货铺买酒买肉。<br />
受伤的抬回去治伤,军医们妙手回春,心冷刀更冷~<br />
死了的,就地掩埋!<br />
立个碑:<br />
“大吴帝国第1派遣军勇士之墓。”<br />
像这样的碑,<br />
出发时,后勤部门送来了20块。<br />
说是慢慢用,够用好一阵子。<br />
不出意外,<br />
此战临阵脱逃者40余人已被枪决弃尸荒野。<br />
太阳快落山之前,<br />
派遣军营区正式锁门。<br />
篝火、鼓乐、酒水、鸡鸭鱼肉、还有女营~<br />
一夜下来,<br />
又拖出去几十具尸体。<br />
死因千奇百怪,<br />
比如:<br />
醉了被自己呕吐物溺死的、伤口大崩流血过多死的、摔死的、短枪走火死的、以及不知怎么死的。<br />
……<br />
经营随军杂货铺的商业部下属雇员,此时正在紧张的算账~<br />
大约过了半个时辰,<br />
雇员将手里的算盘一甩,潇洒复位。<br />
提笔,<br />
在账册写下:<br />
“1778年,十月初四,于襄阳城西。第1派遣军共计消费8319两5钱,支付现银7444两,应收账款875两5钱。”<br />
然后,<br />
盖上自己的印章。<br />
……<br />
仁慈而慷慨的陛下首创了一个极其先进的商业循环。<br />
表面上,<br />
派遣军士兵的军饷、赏银极高。<br />
但是,<br />
财政压力并不大,原因就在于源源不断的回收饷银。<br />
杂货铺什么都卖,只有酒水一项严控,但,派遣军不在其列。<br />
从商业部门的统计看,<br />
各军团消费总量排名:<br />
第1名——派遣军团,及时行乐。<br />
第2名——第2军团,士兵年轻,无家无业,敢于消费。<br />
第3名——第4军团,兜里有银子~<br />
在距离战场不远的汉水安全处,停泊着2艘隶属于商业部的大型楼船,灯火通明。<br />
船上,<br />
数百位雇员忙碌不停,满足士兵的购买需求。<br />
最受欢迎的永远是吃的!<br />
民以食为天。<br />
打完仗,<br />
一个班的弟兄们凑份子买几斤卤肉,几只烤鸡打个牙祭,不过分吧。<br />
……<br />
不过,<br />
素来是购买主力的第4军团,这次罕见的没有心思消费。<br />
仰攻虎头山,<br />
全军团伤亡100多人,不算太高,但是对于一支纯血商贾军团来说已经是不能承受之重。<br />
所以人都食不甘味,感慨战争之酷烈~<br />
于是这帮人一夜未眠,决定抬大炮上山。????两列火把,<br />
从山下插到山顶,提供照明。<br />
一名从军前,<br />
曾有码头从业经验的士兵,<br />
负责喊号子:<br />
“兄弟们那个吼嘿,抬大炮那个吼嘿。”<br />
“加把劲那个吼嘿,轰砚山那个吼嘿。”<br />
……<br />
第4军团的士兵们轮番上阵,<br />
将2门12磅加农炮拆开,硬生生靠人力抬上了虎头山。<br />
他们不想再仰攻砚山主寨了。<br />
打算隔着老远,用火炮轰。<br />
虎头山山顶,海拔在300多米。<br />
巧了,砚山海拔也在300多米,目测两座山坡高度很接近。<br />
但距离有点远。<br />
炮兵观察哨预估,可能4里半,甚至更多。<br />
深夜没法精准测距。<br />
众人一合计,决定先把火炮运上去!<br />
黄肆很淡定,<br />
他已经收到了水师的通知,<br />
舰载重炮,无法轰塌襄阳城墙。<br />
城墙厚度过于离谱。<br />
里面的夯土层太厚,所以碎而不塌。<br />
要取襄阳,<br />
如果不想死太多人的话,必须取下砚山。<br />
这一夜,<br />
4军团咬牙切齿,派遣军醉生梦死。<br />
……<br />
砚山主寨,<br />
清军远远望着灯火通明的虎头寨,默默无语。<br />
良顺心情颇为低落,<br />
他想不通,<br />
那么好的地理优势,那么结实的石条堡垒,怎么就失陷的这么快~<br />
当然,<br />
他也想不通占据了虎头山军寨的吴军,此刻在搞什么。<br />
山顶灯火通明,几百人忙碌个不停。<br />
“大人,他们不会是想架炮轰我们吧?”<br />
良顺笑了:<br />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br />
“压根够不着!”<br />
见众人不信,<br />
他又强调:<br />
“我用大将军炮试过,够不着,差着挺远。”<br />
自重5000斤的大将军炮,乃国之重器,代表大清最先进火力。<br />
众人瞬间松了一口气,<br />
一夜无话,各自辗转。<br />
……<br />
次日清晨,<br />
熬红了眼睛的众人,望着初升的太阳。<br />
2名最有经验的炮手,<br />
登上了临时搭建的简易瞭望塔。<br />
用手里的黄铜炮瞄象限仪,和海军型千里镜反复观察砚山主寨。<br />
这2样东西,<br />
都是舶来品。<br />
夷商敢卖,吴廷就敢买。<br />
夷商觉得开价挺黑,赚麻了。<br />
吴廷觉得军用品就不是钱的事,赚翻了。<br />
当前的双边海贸,<br />
买卖双方都觉得特别满意,说是蜜月期都不为过。<br />
……<br />
欧洲本土。<br />
各类主流报纸把吴皇陛下吹嘘的人间罕见,地上少有。<br />
斯当东因破冰之功,被乔治三世册封为诺丁汉子爵。<br />
他在下议院发表重要演讲,希望唐宁街拿出最大的诚意支援正在崛起的吴国。<br />
对,<br />
就是支援。<br />
支援盟友将顽固丑陋的鞑靼贵族扫进历史的垃圾堆,让开明的吴皇成为东方主宰,从而进一步开放国门。<br />
他疾呼:<br />
伦敦不能失去苏州,<br />
就好比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br />
p股决定脑袋,爵位也决定脑袋。<br />
子爵先生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竭力吹嘘东方文明。<br />
他的新府邸是中式建筑,装修是中式风格,晚餐是中餐,书架上摆满了孔孟老庄,书房里挂着“上善若水”。<br />
……<br />
18世纪末,<br />
欧洲还没人相信派去几艘战舰,架设几门大炮就能征服几亿人口。<br />
这样想的人会被送进疯人院接受鞭打~<br />
随着茶叶供应量的剧增,<br />
数量庞大的伦敦中产阶层,喝着价格相对便宜的桑叶味红茶,优雅的交换各自对国际商业的看法。<br />
总之,<br />
大部分人都认为,唐宁街应该对这样的开明君王释放最大的善意。<br />
欧洲和东方的贸易逆差,已持续了500年。<br />
逆差越来越大,越发令人不安。<br />
好不容易出现了扭转逆差的曙光,肯定不能错过。<br />
……<br />
而伦敦的工厂主们为了打开东方这个庞大的市场,<br />
不惜费重金收买主流报纸,雇文化名人执笔,硬生生营造出了一个“黄金贸易30年”的概念。<br />
谁能和东方达成最牢固的联盟,谁就能称霸欧洲。<br />
如果伦敦错过了,巴黎就会接过。<br />
一份三流小报刊登了未经证实的劲爆新闻:<br />
锁匠国王的那位王后准,备派出家族最有姿色的3位年长表姐以及他们的丈夫,出使东方。<br />
虽然听着一点都不靠谱。<br />
但是很符合傲慢的伦敦绅士对于巴黎名利场的想象。<br />
很多时候,<br />
真相不重要,符合大家的刻板印象更重要。<br />
……<br />
18世纪,<br />
家庭收入在50磅以上的撒克逊中产阶层日益扩大,普通民众的识字比例已经超过6成。<br />
报纸的销售量几乎每隔5年就翻一番。<br />
在这样的环境下,<br />
新晋子爵斯当东和伦敦的工厂主们一拍即合,组成了牢不可破的新联盟。<br />
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br />
游说唐宁街,促成两国的进一步合作。<br />
而他们的背后,<br />
还有东印度公司的影子,以及许多看不见的手在推波助澜~<br />
……<br />
不久,<br />
在唐宁街的一次秘密会谈中,斯当东语出惊人。<br />
他提出了一个疯狂的构想——建议皇家海军协助吴国取得巴达维亚殖民地。<br />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br />
斯当东解释:<br />
东方君主的带陆思想严重。<br />
需要让吴皇尝到海外殖民地的血腥甜味,才能抑制吴廷内部保守贵族反对声音(实际上,是剽窃了使团成员洪任辉的观点)。<br />
否则,<br />
一旦国门再次关闭~<br />
……<br />
不巧的是,<br />
此时唐宁街的主人是诺斯勋爵,他是托利党人。<br />
托利党——维护国王、大贵族利益。<br />
辉格党——拥护新兴资产阶级,亲近中产阶层<br />
辉格,不满托利久矣~<br />
首相本人是个典型的贵族,<br />
资历完美,能力平庸,擅长处理人际关系,崇尚无为而治。<br />
他畏惧挑战,不擅长处理一切突发问题,比如正在发生的大西洋彼岸的旗独立战争。<br />
……<br />
除此之外,<br />
诺斯勋爵,对于运气很好的斯当东有一点小小的嫉妒。<br />
最终,<br />
唐宁街决定授权东印度公司在武器、商业、航运等领域,给予吴国适当的支援,但不许卷入清吴战争~<br />
同时,<br />
建立正式外交关系,互驻全权使节。<br />
尽快在关税等领域达成协议,并落到纸面。<br />
斯当东很失望,扭头就加入了辉格党~<br />
……<br />
言归正传,<br />
位于襄阳城南,清吴双方争夺制高点的炮战终于拉开了帷幕。<br />
虎头山,<br />
随着炮手拉动绳索,燧石机迸出的火,顺着小孔钻入炮膛。<br />
几乎在同时,<br />
炮口喷出一团火焰,<br />
4军团的士兵们瞪大了眼睛,望着那颗给予厚望的炮弹。<br />
正如良顺所言,<br />
距离太远,够不着!<br />
众目睽睽之下,<br />
炮弹动力用尽,坠落砚山脚下,炮弹的落点周围腾起一圈烟尘。<br />
围观清军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br />
良顺也激动的一甩大辫子,举着佩刀高呼:<br />
“砚山在,襄阳永不陷落!”<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