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报林帅, 50里外的罗刹中亚方面军依旧按兵不动。”<br />
“知道了。”<br />
斥候转身离去。<br />
近日气温下降迅速。<br />
根据本地向导推测,额尔齐斯河下游已进入岸冰期。中上游流域距离进入岸冰期至多不超过半个月。<br />
但,从岸冰期,到彻底封冻,期间还有 2~3个月。<br />
整个冬季的封冻期不低于 5个月。<br />
……<br />
林淮生不急,军中御寒物资充足。<br />
每个士兵都配发了厚实的大衣、护耳帽、高筒皮靴、手套和面罩,辎重营更是储备了大量干肉条和烤馕作为战备物资,紧急时刻允许动用。<br />
武器弹药、煤块更是充足。<br />
他有足够的耐心,想吃掉面前的 30万罗刹军和苏沃洛夫本人。<br />
熬~<br />
熬一个决战。<br />
苏沃洛夫想避战?那是不可能的。<br />
他若撤退,吴军就沿着额尔齐斯河打下秋明。事后,叶卡捷琳娜也饶不了他。<br />
两军侦骑不断交手。<br />
哥萨克骑兵和蒙古骑兵这对天生的冤家杀红了眼睛。<br />
一方凶悍,一方武器精锐。<br />
斥候大战的结果,竟然是哥萨克的伤亡率远高于蒙古骑兵。<br />
蒙古骑兵每人至少携带两杆雷铳,多的甚至携带三杆雷铳。武器的优势弥补了战斗力的劣势。<br />
……<br />
战场迷雾逐渐解开。<br />
苏沃洛夫决定不再拖延,尽快将吴军驱除出中亚。<br />
他在一队骑兵的护卫下抵达额尔齐斯河上游,大约距离吴军大营 10里外的一处丘陵,勒马驻足。<br />
突然问道:<br />
“那边的黑烟是什么?”<br />
“将军,那是敌人的后勤蒸汽船队。”<br />
“吴军后勤补给情况如何?”<br />
“哥萨克骑兵在 1里外观察过,吴军以蒸汽船牵引木船,少则三五艘,多则七八艘,来去如风,码头上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br />
……<br />
苏沃洛夫轻轻咳嗽了几声。<br />
问道:<br />
“吴军的后勤路线是怎么走的?”<br />
“他们从伊犁出发先走陆路,向北,抵达布尔津以东、阿勒泰以南之后,改走额尔齐斯河水运,一路抵达战场。”<br />
苏沃洛夫一愣:“地图?”<br />
副官赶紧从皮包里拿出作战地图,展开。<br />
苏沃洛夫摘下手套,用手指在地图上摹拟走了一遍吴军的后勤路线。<br />
恍然大悟:<br />
“他们舍近求远了~”<br />
一旁的哥萨克首领奥涅金嘟囔着:<br />
“对,他们害怕后勤路线被我军骑兵偷袭,故意将陆运路线东移,置于他们的安全腹地。”<br />
库图佐夫突然开口:<br />
“敌将稳重狠辣,很有耐心。”<br />
……<br />
风吹过丘陵。<br />
苏沃洛夫问道:<br />
“若是以骑兵集团闪电奔袭伊犁河谷,一路尽量绕开城池和堡垒,烧毁村镇、工厂,杀伤人员、牲畜。以达到破坏吴军后勤的战略目的,勇敢的哥萨克,你们能做到吗?”<br />
众人把目光投向奥涅金。<br />
他本人曾化装成皮毛商人,潜入伊犁河谷 2次。<br />
“尊敬的司令官阁下,恐怕很难。”<br />
“为什么?”<br />
“巴尔喀什湖、伊犁河一线皆有吴国的武装屯垦戍民。偷袭一定会演变成强攻,很难达到突如其来的效果。”<br />
奥涅金的忠诚是无需怀疑的。<br />
众人叹气,真是遇上狡诈的狗贼了。<br />
……<br />
苏沃洛夫勒马观察了许久,突然精神振奋。<br />
“那就决战吧。”<br />
众人集体欢呼。<br />
次日,战书送达。<br />
林淮生欣然接受,正中下怀。<br />
3日后~<br />
数十万人如约在一片广袤无垠的区域相遇。<br />
在数百年以后,这里被叫做阿斯塔纳地区,乃是哈萨克汗国新都所在,但如今还是一片广袤的荒漠。<br />
……<br />
如果吴军后勤艰难的话,苏沃洛夫是想拖延至寒冷的冬季再战的。<br />
冬季是罗刹人的最佳盟友。<br />
不过,既然吴军后勤如此豪横、准备如此充足。<br />
长期拖下去,反而是己方倒霉。<br />
苏沃洛夫他能成为一代名将,除了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之外,还因为他足够清醒:我罗刹自有国情。<br />
军粮是粗粝的,火枪是不足的,战术是粗暴的,乌拉是必须的、烈酒是加成的。<br />
虽然圣彼得堡的贵族老爷从来不把农奴当人。<br />
但是,<br />
刺刀和烈酒绝不敢短缺,这是底线。<br />
哪怕有枪无弹,罗刹人也能忍受。但若是刺刀和烈酒缺失的话,那就是沙皇亲至也摁不住兵变了。<br />
……<br />
吴军这边~<br />
督骑兵军团在侧翼待命的兀思买指着对面那片无边无际的灰色牲口,<br />
笑道:<br />
“瞧瞧,这帮灰色牲口穿的袍子比草原老乡还破,胡子比草原老乡还长。”<br />
周围的草原部族勇士都跟着笑了,自己人出言调侃自己人没关系的。<br />
不穷,谁来替吴皇打仗?<br />
还不是为了吴皇承诺的草场。<br />
众人快活粗野的笑声传出老远。<br />
不远处~<br />
坐在板凳上休息的第 9军团司令官杨遇春好奇的扭头瞅了一眼这群骑马的文盲。<br />
他虽是武夫,却正经读过书,具备半个秀才的素养。<br />
麾下第 9军团除了火枪,还拥有 2000名精锐甲士,装备帝国最新款流水线板甲。<br />
此刻~<br />
甲士们陆续披挂齐全坐在板凳上,将铁盔和兵器放在一旁。<br />
第 9军团的甲士选人时有个门槛要求, 160斤起步, 180斤优秀。<br />
50斤的甲胄加上主副武器,即使原地站着不动,久了人也吃不消的。<br />
……<br />
甲士们好似坐在小板凳上开会的小学生,一副很乖巧的模样,嘴不停蠕动。<br />
吃东西~<br />
一口肉干,一口水。<br />
每个人还随身携带了一块甜度爆表、半生不熟的高级糯米点心,以便作战途中补充体力。<br />
杨遇春本就是满膘大汉,如今更显壮硕。<br />
托第 9军团的福气,旁边的第 2派遣军也享受到了差不多的待遇。<br />
水,肉干。<br />
嘎嘣脆的高能量小零食。<br />
老远都能听见这帮人进食的动静。<br />
……<br />
苏沃洛夫在千里镜里眺望了半天,忍不住嘀咕:“我们的敌人难道是一群反刍的牛羊吗?”<br />
旁边的一名准将逗趣:<br />
“司令官阁下,在他们的文化当中,人不能做饿死鬼。”<br />
众人哄堂大笑。<br />
苏沃洛夫也笑了,但下一刻,站在他旁边的普鲁士军官冯.克恩就惊恐的开口了。<br />
“司令官,你牙龈出血了。”<br />
笑声戛然而止。<br />
苏沃洛夫慢条斯理的摸出手帕,擦拭掉一团血迹。<br />
盯着冯.克恩:<br />
“身为陆军军医总监的儿子,你不会晕血吧?”<br />
旁边人爆笑。<br />
往日里,这样的调侃足够让一个普鲁士贵族暴跳如雷。<br />
然而~<br />
今时今日,冯.克恩却顾不得这些,他死死盯着苏沃洛夫,他对司令官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担忧。<br />
……<br />
罗刹军阵容并不复杂。<br />
前线宽度 5里。<br />
左翼,是 40个农奴兵方阵,每个方阵 2000人左右。<br />
右翼,是 6个常备火枪团和 12个地方火枪团。<br />
中间留出了几十丈的空间。<br />
后方 3里外稍高处丘陵是火炮阵地,同时也是中亚方面军指挥中枢所在。<br />
另外,<br />
还有 2万哥萨克骑兵和 2万哥萨克火枪手在丘陵后方一里待命,目的不言而喻。<br />
再后面,是无边无际的枪手和长矛兵混编。这些将武器搁置在拒马上的农奴们并不作为进攻兵力存在,而是担负了某种据守任务。<br />
一层拒马,一层士兵。<br />
拒马之间或相连,或留空隙。<br />
……<br />
林淮生透过千里镜观察许久,冒出一句:<br />
“真怪。”<br />
不过,也没啥好说的。<br />
进攻吧!<br />
精锐的帝国陆军!<br />
长缨金属盔的骑马传令兵,打马跑到第 2军团旗帜处。<br />
高呼:<br />
“林帅有令,胡司令官带人先攻,打崩敌军右翼集团,大功一件。”<br />
“末将遵命。”<br />
胡之晃紧了紧腰带。<br />
抽出佩剑:<br />
“第 1、 2、 3、 4、 5、 6、 7、 8、 10、 11步兵营,前进。”<br />
……<br />
见吴军轻步兵率先发起进攻,苏沃洛夫竟然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最害怕的事也许不会发生了。<br />
他最害怕吴军大量使用火箭弹。<br />
火箭弹既然可以攻城,更可以用于大规模野战。<br />
唯一的缺陷是散布太广。<br />
但几十万人的战争,足已忽视这个缺陷。<br />
好在西欧的军火商们已经拍着匈膛保证:第一批火箭弹山寨成功后,优先供应圣彼得堡。<br />
用罗刹人的血和罗刹人的钱,维持本国的军火研发。<br />
此时,<br />
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中枢附近,有来自西欧各国的军官作为观察员存在,因为欧洲各强国都迫切想了解吴军的实力。<br />
……<br />
前线,<br />
罗刹的基层军官们穿着崭新的制服,挂满军功章,举起佩剑,昂首挺匈走到方阵前面。<br />
旗手紧随其后。<br />
踩着小鼓点,前进!<br />
双方距离逐步缩短。<br />
300尺, 200尺, 100尺。<br />
第 2军团的散兵加速出列,散开,跪姿射击。<br />
……<br />
罗刹士兵一旦中弹倒下,后面的人立马补上,继续向前走。<br />
吴军散兵造成的伤亡,丝毫没有影响罗刹人的阵型。<br />
他们沉默、隐忍、残忍。<br />
这是严格军纪的体现。<br />
对于军队而言,死板的战术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战术。<br />
观战的农奴大军方阵~<br />
一名军官突然转身高呼:“乌拉。”<br />
他所在方阵的农奴们齐刷刷举枪高呼:“乌~拉。”<br />
乌拉是一种高级现象。<br />
会传染,而且是人传人。<br />
40个农奴方阵此起彼伏的“乌拉”,好似海浪。<br />
此刻。<br />
数万衣裳褴褛的农奴们热烈盈眶,他们深如沟壑写满苦难的脸上洋溢着对开疆拓土的渴望。<br />
……<br />
距离 40尺。<br />
按照事先约定,第 2军团第一轻步兵营指挥官少尉扯着嗓子高呼:<br />
“停,立正。”<br />
“预备~”<br />
鼓声骤停。<br />
士兵们赶紧左右瞥一眼,拉直线列阵,肩挨着肩,好似击鼓传。<br />
其余 9名少尉陆续喊出了同样的军令。<br />
没多会~<br />
十个五百人方阵一字排开,每个方阵列 3排,从空中俯瞰就像是一条细细的红线。<br />
……<br />
排头少尉继续下令:<br />
“第一排,趴下。”<br />
“第二排,跪。”<br />
“第三排,站。”<br />
军令逐个传下,直到最后一个方阵完成了变幻。<br />
战场哗然。<br />
原本整整齐齐的罗刹人惊呆了,甚至有失神的士兵不留意突然摔倒,引起小小混乱。<br />
后方,苏沃洛夫也呆了。<br />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是病已入眼了吗?<br />
他身边的将军们和外籍观察员们也都是一样反应,集体高呼:上帝啊。<br />
……<br />
苏沃洛夫先看到吴军阵型喷出一排硝烟。<br />
隔了 2秒,才听到了枪声。<br />
交火了!<br />
所有人不再议论吴军是胆小鬼还是中邪,纷纷拉开千里镜,屏气凝神。<br />
镜头中。<br />
蹲着和趴着的吴军也在射击。<br />
这并不奇怪。<br />
奇怪的是,他们居然可以二次射击,不,三次射击。<br />
瞬间,<br />
所有人失去了往日的沉稳。<br />
各国的观察员们甚至在素来以神经粗大、血浆爱好者著称的罗刹将军们脸上看到了“恐惧”。<br />
……<br />
前线,罗刹军官们也发现了不对劲。<br />
一名上尉打破了上司预先的安排,擅自修改军令:<br />
“止步,列阵。”<br />
“射击,射击!射击!”<br />
他所指挥的燧发枪连率先开火,引领了整个步兵团射击。<br />
枪声也会传染。<br />
很快,所有步兵团全部止步,与吴军第 2军团隔着 20丈距离对射。<br />
硝烟弥漫。<br />
很快又被寒风吹散。<br />
训练有素的精锐士兵们,一刻不停的重复动作。<br />
装填,射击。<br />
装填,射击。<br />
……<br />
第 2军团 5000杆枪火力密度却远远高于罗刹军队 10000杆枪。<br />
因为线列阵的第一、二排装备了燧发后膛枪,或许称为后膛卡宾枪更适合。<br />
枪管更短,意味着更灵活。<br />
口径更大,是为了抵消火药气体泄漏,保证相对的威力。<br />
装药量更多,则是士兵的个人行为。<br />
悍不畏死的第 2军团不会把区区炸膛风险放在眼里。<br />
皖北人敢玩命。<br />
尤其以从军 1年左右的新兵最为狂热,原因也简单,他们刚尝到了甜头,但是还没富裕。<br />
穷~<br />
是人类赌命的原动力。<br />
……<br />
枪声绵密。<br />
两边不断有人中弹倒下。<br />
排队枪毙,谁先怂谁不是男人!<br />
第一轮对射,吴军中弹 300人,罗刹人中弹 500人。<br />
第二轮对射,吴军中弹 200人,罗刹人中弹 400人。<br />
第三轮对射,吴军中弹 100人,罗刹人中弹 300人。<br />
第四轮对射,吴军中弹 80人,罗刹人中弹 300人。<br />
……<br />
一刻钟后~<br />
论单位时间内投射弹丸数量,吴军已是罗刹军的 3倍。<br />
两刻钟后~<br />
吴军是罗刹军的 4倍。<br />
苏沃洛夫放下千里镜,只觉自己手脚冰冷,浑身无力,指着库图佐夫:<br />
“你,去前线接手指挥权!”<br />
“不要和敌人拼火力,尽量拼刺刀!”<br />
“乌~拉。”库图佐夫一声狂呼,吓的旁边的外籍观察员手里千里镜掉地上了。<br />
这是一个罗刹人发疯的前奏。<br />
只见库图佐夫翻身骑上战马一溜烟的冲下丘陵,冲向前线。<br />
……(本章完)</p>
“知道了。”<br />
斥候转身离去。<br />
近日气温下降迅速。<br />
根据本地向导推测,额尔齐斯河下游已进入岸冰期。中上游流域距离进入岸冰期至多不超过半个月。<br />
但,从岸冰期,到彻底封冻,期间还有 2~3个月。<br />
整个冬季的封冻期不低于 5个月。<br />
……<br />
林淮生不急,军中御寒物资充足。<br />
每个士兵都配发了厚实的大衣、护耳帽、高筒皮靴、手套和面罩,辎重营更是储备了大量干肉条和烤馕作为战备物资,紧急时刻允许动用。<br />
武器弹药、煤块更是充足。<br />
他有足够的耐心,想吃掉面前的 30万罗刹军和苏沃洛夫本人。<br />
熬~<br />
熬一个决战。<br />
苏沃洛夫想避战?那是不可能的。<br />
他若撤退,吴军就沿着额尔齐斯河打下秋明。事后,叶卡捷琳娜也饶不了他。<br />
两军侦骑不断交手。<br />
哥萨克骑兵和蒙古骑兵这对天生的冤家杀红了眼睛。<br />
一方凶悍,一方武器精锐。<br />
斥候大战的结果,竟然是哥萨克的伤亡率远高于蒙古骑兵。<br />
蒙古骑兵每人至少携带两杆雷铳,多的甚至携带三杆雷铳。武器的优势弥补了战斗力的劣势。<br />
……<br />
战场迷雾逐渐解开。<br />
苏沃洛夫决定不再拖延,尽快将吴军驱除出中亚。<br />
他在一队骑兵的护卫下抵达额尔齐斯河上游,大约距离吴军大营 10里外的一处丘陵,勒马驻足。<br />
突然问道:<br />
“那边的黑烟是什么?”<br />
“将军,那是敌人的后勤蒸汽船队。”<br />
“吴军后勤补给情况如何?”<br />
“哥萨克骑兵在 1里外观察过,吴军以蒸汽船牵引木船,少则三五艘,多则七八艘,来去如风,码头上的军用物资堆积如山。”<br />
……<br />
苏沃洛夫轻轻咳嗽了几声。<br />
问道:<br />
“吴军的后勤路线是怎么走的?”<br />
“他们从伊犁出发先走陆路,向北,抵达布尔津以东、阿勒泰以南之后,改走额尔齐斯河水运,一路抵达战场。”<br />
苏沃洛夫一愣:“地图?”<br />
副官赶紧从皮包里拿出作战地图,展开。<br />
苏沃洛夫摘下手套,用手指在地图上摹拟走了一遍吴军的后勤路线。<br />
恍然大悟:<br />
“他们舍近求远了~”<br />
一旁的哥萨克首领奥涅金嘟囔着:<br />
“对,他们害怕后勤路线被我军骑兵偷袭,故意将陆运路线东移,置于他们的安全腹地。”<br />
库图佐夫突然开口:<br />
“敌将稳重狠辣,很有耐心。”<br />
……<br />
风吹过丘陵。<br />
苏沃洛夫问道:<br />
“若是以骑兵集团闪电奔袭伊犁河谷,一路尽量绕开城池和堡垒,烧毁村镇、工厂,杀伤人员、牲畜。以达到破坏吴军后勤的战略目的,勇敢的哥萨克,你们能做到吗?”<br />
众人把目光投向奥涅金。<br />
他本人曾化装成皮毛商人,潜入伊犁河谷 2次。<br />
“尊敬的司令官阁下,恐怕很难。”<br />
“为什么?”<br />
“巴尔喀什湖、伊犁河一线皆有吴国的武装屯垦戍民。偷袭一定会演变成强攻,很难达到突如其来的效果。”<br />
奥涅金的忠诚是无需怀疑的。<br />
众人叹气,真是遇上狡诈的狗贼了。<br />
……<br />
苏沃洛夫勒马观察了许久,突然精神振奋。<br />
“那就决战吧。”<br />
众人集体欢呼。<br />
次日,战书送达。<br />
林淮生欣然接受,正中下怀。<br />
3日后~<br />
数十万人如约在一片广袤无垠的区域相遇。<br />
在数百年以后,这里被叫做阿斯塔纳地区,乃是哈萨克汗国新都所在,但如今还是一片广袤的荒漠。<br />
……<br />
如果吴军后勤艰难的话,苏沃洛夫是想拖延至寒冷的冬季再战的。<br />
冬季是罗刹人的最佳盟友。<br />
不过,既然吴军后勤如此豪横、准备如此充足。<br />
长期拖下去,反而是己方倒霉。<br />
苏沃洛夫他能成为一代名将,除了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之外,还因为他足够清醒:我罗刹自有国情。<br />
军粮是粗粝的,火枪是不足的,战术是粗暴的,乌拉是必须的、烈酒是加成的。<br />
虽然圣彼得堡的贵族老爷从来不把农奴当人。<br />
但是,<br />
刺刀和烈酒绝不敢短缺,这是底线。<br />
哪怕有枪无弹,罗刹人也能忍受。但若是刺刀和烈酒缺失的话,那就是沙皇亲至也摁不住兵变了。<br />
……<br />
吴军这边~<br />
督骑兵军团在侧翼待命的兀思买指着对面那片无边无际的灰色牲口,<br />
笑道:<br />
“瞧瞧,这帮灰色牲口穿的袍子比草原老乡还破,胡子比草原老乡还长。”<br />
周围的草原部族勇士都跟着笑了,自己人出言调侃自己人没关系的。<br />
不穷,谁来替吴皇打仗?<br />
还不是为了吴皇承诺的草场。<br />
众人快活粗野的笑声传出老远。<br />
不远处~<br />
坐在板凳上休息的第 9军团司令官杨遇春好奇的扭头瞅了一眼这群骑马的文盲。<br />
他虽是武夫,却正经读过书,具备半个秀才的素养。<br />
麾下第 9军团除了火枪,还拥有 2000名精锐甲士,装备帝国最新款流水线板甲。<br />
此刻~<br />
甲士们陆续披挂齐全坐在板凳上,将铁盔和兵器放在一旁。<br />
第 9军团的甲士选人时有个门槛要求, 160斤起步, 180斤优秀。<br />
50斤的甲胄加上主副武器,即使原地站着不动,久了人也吃不消的。<br />
……<br />
甲士们好似坐在小板凳上开会的小学生,一副很乖巧的模样,嘴不停蠕动。<br />
吃东西~<br />
一口肉干,一口水。<br />
每个人还随身携带了一块甜度爆表、半生不熟的高级糯米点心,以便作战途中补充体力。<br />
杨遇春本就是满膘大汉,如今更显壮硕。<br />
托第 9军团的福气,旁边的第 2派遣军也享受到了差不多的待遇。<br />
水,肉干。<br />
嘎嘣脆的高能量小零食。<br />
老远都能听见这帮人进食的动静。<br />
……<br />
苏沃洛夫在千里镜里眺望了半天,忍不住嘀咕:“我们的敌人难道是一群反刍的牛羊吗?”<br />
旁边的一名准将逗趣:<br />
“司令官阁下,在他们的文化当中,人不能做饿死鬼。”<br />
众人哄堂大笑。<br />
苏沃洛夫也笑了,但下一刻,站在他旁边的普鲁士军官冯.克恩就惊恐的开口了。<br />
“司令官,你牙龈出血了。”<br />
笑声戛然而止。<br />
苏沃洛夫慢条斯理的摸出手帕,擦拭掉一团血迹。<br />
盯着冯.克恩:<br />
“身为陆军军医总监的儿子,你不会晕血吧?”<br />
旁边人爆笑。<br />
往日里,这样的调侃足够让一个普鲁士贵族暴跳如雷。<br />
然而~<br />
今时今日,冯.克恩却顾不得这些,他死死盯着苏沃洛夫,他对司令官的健康产生了极大的担忧。<br />
……<br />
罗刹军阵容并不复杂。<br />
前线宽度 5里。<br />
左翼,是 40个农奴兵方阵,每个方阵 2000人左右。<br />
右翼,是 6个常备火枪团和 12个地方火枪团。<br />
中间留出了几十丈的空间。<br />
后方 3里外稍高处丘陵是火炮阵地,同时也是中亚方面军指挥中枢所在。<br />
另外,<br />
还有 2万哥萨克骑兵和 2万哥萨克火枪手在丘陵后方一里待命,目的不言而喻。<br />
再后面,是无边无际的枪手和长矛兵混编。这些将武器搁置在拒马上的农奴们并不作为进攻兵力存在,而是担负了某种据守任务。<br />
一层拒马,一层士兵。<br />
拒马之间或相连,或留空隙。<br />
……<br />
林淮生透过千里镜观察许久,冒出一句:<br />
“真怪。”<br />
不过,也没啥好说的。<br />
进攻吧!<br />
精锐的帝国陆军!<br />
长缨金属盔的骑马传令兵,打马跑到第 2军团旗帜处。<br />
高呼:<br />
“林帅有令,胡司令官带人先攻,打崩敌军右翼集团,大功一件。”<br />
“末将遵命。”<br />
胡之晃紧了紧腰带。<br />
抽出佩剑:<br />
“第 1、 2、 3、 4、 5、 6、 7、 8、 10、 11步兵营,前进。”<br />
……<br />
见吴军轻步兵率先发起进攻,苏沃洛夫竟然松了一口气,看来自己最害怕的事也许不会发生了。<br />
他最害怕吴军大量使用火箭弹。<br />
火箭弹既然可以攻城,更可以用于大规模野战。<br />
唯一的缺陷是散布太广。<br />
但几十万人的战争,足已忽视这个缺陷。<br />
好在西欧的军火商们已经拍着匈膛保证:第一批火箭弹山寨成功后,优先供应圣彼得堡。<br />
用罗刹人的血和罗刹人的钱,维持本国的军火研发。<br />
此时,<br />
在苏沃洛夫的指挥中枢附近,有来自西欧各国的军官作为观察员存在,因为欧洲各强国都迫切想了解吴军的实力。<br />
……<br />
前线,<br />
罗刹的基层军官们穿着崭新的制服,挂满军功章,举起佩剑,昂首挺匈走到方阵前面。<br />
旗手紧随其后。<br />
踩着小鼓点,前进!<br />
双方距离逐步缩短。<br />
300尺, 200尺, 100尺。<br />
第 2军团的散兵加速出列,散开,跪姿射击。<br />
……<br />
罗刹士兵一旦中弹倒下,后面的人立马补上,继续向前走。<br />
吴军散兵造成的伤亡,丝毫没有影响罗刹人的阵型。<br />
他们沉默、隐忍、残忍。<br />
这是严格军纪的体现。<br />
对于军队而言,死板的战术往往也是最有效的战术。<br />
观战的农奴大军方阵~<br />
一名军官突然转身高呼:“乌拉。”<br />
他所在方阵的农奴们齐刷刷举枪高呼:“乌~拉。”<br />
乌拉是一种高级现象。<br />
会传染,而且是人传人。<br />
40个农奴方阵此起彼伏的“乌拉”,好似海浪。<br />
此刻。<br />
数万衣裳褴褛的农奴们热烈盈眶,他们深如沟壑写满苦难的脸上洋溢着对开疆拓土的渴望。<br />
……<br />
距离 40尺。<br />
按照事先约定,第 2军团第一轻步兵营指挥官少尉扯着嗓子高呼:<br />
“停,立正。”<br />
“预备~”<br />
鼓声骤停。<br />
士兵们赶紧左右瞥一眼,拉直线列阵,肩挨着肩,好似击鼓传。<br />
其余 9名少尉陆续喊出了同样的军令。<br />
没多会~<br />
十个五百人方阵一字排开,每个方阵列 3排,从空中俯瞰就像是一条细细的红线。<br />
……<br />
排头少尉继续下令:<br />
“第一排,趴下。”<br />
“第二排,跪。”<br />
“第三排,站。”<br />
军令逐个传下,直到最后一个方阵完成了变幻。<br />
战场哗然。<br />
原本整整齐齐的罗刹人惊呆了,甚至有失神的士兵不留意突然摔倒,引起小小混乱。<br />
后方,苏沃洛夫也呆了。<br />
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是病已入眼了吗?<br />
他身边的将军们和外籍观察员们也都是一样反应,集体高呼:上帝啊。<br />
……<br />
苏沃洛夫先看到吴军阵型喷出一排硝烟。<br />
隔了 2秒,才听到了枪声。<br />
交火了!<br />
所有人不再议论吴军是胆小鬼还是中邪,纷纷拉开千里镜,屏气凝神。<br />
镜头中。<br />
蹲着和趴着的吴军也在射击。<br />
这并不奇怪。<br />
奇怪的是,他们居然可以二次射击,不,三次射击。<br />
瞬间,<br />
所有人失去了往日的沉稳。<br />
各国的观察员们甚至在素来以神经粗大、血浆爱好者著称的罗刹将军们脸上看到了“恐惧”。<br />
……<br />
前线,罗刹军官们也发现了不对劲。<br />
一名上尉打破了上司预先的安排,擅自修改军令:<br />
“止步,列阵。”<br />
“射击,射击!射击!”<br />
他所指挥的燧发枪连率先开火,引领了整个步兵团射击。<br />
枪声也会传染。<br />
很快,所有步兵团全部止步,与吴军第 2军团隔着 20丈距离对射。<br />
硝烟弥漫。<br />
很快又被寒风吹散。<br />
训练有素的精锐士兵们,一刻不停的重复动作。<br />
装填,射击。<br />
装填,射击。<br />
……<br />
第 2军团 5000杆枪火力密度却远远高于罗刹军队 10000杆枪。<br />
因为线列阵的第一、二排装备了燧发后膛枪,或许称为后膛卡宾枪更适合。<br />
枪管更短,意味着更灵活。<br />
口径更大,是为了抵消火药气体泄漏,保证相对的威力。<br />
装药量更多,则是士兵的个人行为。<br />
悍不畏死的第 2军团不会把区区炸膛风险放在眼里。<br />
皖北人敢玩命。<br />
尤其以从军 1年左右的新兵最为狂热,原因也简单,他们刚尝到了甜头,但是还没富裕。<br />
穷~<br />
是人类赌命的原动力。<br />
……<br />
枪声绵密。<br />
两边不断有人中弹倒下。<br />
排队枪毙,谁先怂谁不是男人!<br />
第一轮对射,吴军中弹 300人,罗刹人中弹 500人。<br />
第二轮对射,吴军中弹 200人,罗刹人中弹 400人。<br />
第三轮对射,吴军中弹 100人,罗刹人中弹 300人。<br />
第四轮对射,吴军中弹 80人,罗刹人中弹 300人。<br />
……<br />
一刻钟后~<br />
论单位时间内投射弹丸数量,吴军已是罗刹军的 3倍。<br />
两刻钟后~<br />
吴军是罗刹军的 4倍。<br />
苏沃洛夫放下千里镜,只觉自己手脚冰冷,浑身无力,指着库图佐夫:<br />
“你,去前线接手指挥权!”<br />
“不要和敌人拼火力,尽量拼刺刀!”<br />
“乌~拉。”库图佐夫一声狂呼,吓的旁边的外籍观察员手里千里镜掉地上了。<br />
这是一个罗刹人发疯的前奏。<br />
只见库图佐夫翻身骑上战马一溜烟的冲下丘陵,冲向前线。<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