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p> 第297章<br />
是不是天下所有慈眉善目的尼姑都会有相似之处?<br />
被槛院住持摸头的时候,小孩想起了她的师父,连那还在同她叫嚷的百姓都不值得她在意了。<br />
小孩不介意吃一点儿亏,就当听狗叫了。<br />
她亦步亦趋的跟在住持法华身后,像个不大相配的尾巴,连监寺都只能退出一点儿地方给这个不肯挪窝的小施主。<br />
智圆送走了芸豆就跑回来找她,小声的询问她发生了什么,小孩同她说了。<br />
智圆颇有些悲悯道:“阿弥陀佛,再有些时日就要过年了,这位施主这时离去也太可惜了,过年多开心呀,有好多好吃的,还有新衣裳,她都吃不到了,也穿不着了。”<br />
相似的话小孩已经听过不老少了,不过那些人说的是——<br />
“这老太太怎么这时候死,不早不晚的,这叫家里人怎么过这个年啊。”<br />
小孩看的出,那些人说这些话也是在替她惋惜,可听着就是没有智圆说的悦耳,叫人别扭。<br />
好像人死还得挑挑日子似的。<br />
难道她赶在年后死,家里人就不用伤心了不成?<br />
这话可真够怪的。<br />
要按这话说的,那究竟是为她伤心,还是为自己不能好好过年而伤心呀?<br />
小孩很想的开的说:“人生在世谁还没有一死了,这位奶奶前不久还在殿里头说没病没灾无疾而终,也不入那彼岸轮回受苦就是几世修来的福分呢,如今这样或许是得偿所愿了吧,或许咱们应该为她高兴才对,只是死了人,大家就习惯的觉得惋惜难过。”<br />
智圆摸了摸她的脑袋,思索了一下才道:“好像还真是,那我们该笑嘛?”<br />
“最好别,”小孩低声道,“那样容易挨揍。”<br />
与众不同的事还是得少做。<br />
除非她像小孩一样抗揍。<br />
“别说这个了,你们寺里怎么过年呀?”<br />
小孩好奇的问道。<br />
智圆就告诉她说:“和百姓过年差不多,都是做好吃的,穿新衣裳,不过我们那一天还要诵经祈福,舍粥舍药……”<br />
据智圆说她们过年时也是不关门的,小孩若是好奇她们怎么过年,可以来找她,亲自过一次就知道了。<br />
这主意不错,可小孩不见得能出的来,就没有和她约好,只是互相说了些趣事。<br />
等着官府来人。<br />
还算快吧,死者家人和官府的捕快几乎是前后脚进的寺院。<br />
她家里人刚起个调还没嚎两嗓子就被叫起来问话了。<br />
什么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和死者什么关系,死者叫什么,多大年纪,平日里有没有什么毛病,岁数这么大为何没有人陪同着一起出来。<br />
一连串的问题砸下来,他们也就顾不上悲伤了。<br />
而且寻常百姓嘛,多少有点儿怕这些官吏,人家一问,就什么都说了,只差把我们是好人刻在脑门儿上了,生怕惹出什么祸事来。<br />
那老奶奶的儿子还特意解释道:“官爷,不是俺们不陪着娘,实在是家里忙,腾不开人手,俺娘又三天两头就要来一趟,您说这谁陪的起。<br />
横不能一家子啥也不干吧,再说这道儿也不远,俺们每回都会给她几个铜板,叫拉脚的载她来,晚些在坐着拉脚的牛车回去,乡里乡亲的也能照应着她点。<br />
进了庙里都是慈悲的出家人那有啥可担心的嘛,真不是俺们不孝顺,俺们要是知道她会死在庙里头,说啥都不会叫她一个人儿来,连最后一面儿都莫见着……”<br />
挺五大三粗一男的,说着说着就带上哭腔了,蹲在地上潸然泪下,直抹眼睛。<br />
看着是又难过又可怜。<br />
任谁听了这话都得替他们遗憾,智圆小声念着阿弥陀佛,连小孩都叹了口气。<br />
领头的捕快却还是很冷漠的问着:“这月份既不春种也不秋收,不必侍弄庄稼,你家里什么事要一家子都跟着忙?”<br />
“俺们种冬菜,那玩意儿金贵一刻也离不了人呐,”老奶奶的儿媳看出他们问这话不是好意,赶紧解释道,“城里头好几家饭馆食铺都用的俺们家的冬菜,官爷一问就知了,而且家里还做豆腐,得孩子们走街串巷去卖,所以都莫有工夫,不怪俺男人,怪我,是我不孝,今儿早上婆母本来想带着俺小闺女一块出来,是我没让,怕把孩子冻着……”<br />
她捏着衣角,低着头,局促不安的啜泣。<br />
一看就是个老实人,但凡聪明点儿才不会揭自己的短呢。<br />
“说那话干啥!”男人瞪她一眼道,“官爷,俺家小闺女才两岁,跟着有啥用嘛!”<br />
的确没啥用,那个孩子又不是个人参,还能吊命不成?就算是真跟来了,也什么都不会变得,到时候一乱起来,再丢了孩子,这家人活的不就更堵心了嘛。<br />
捕快还是没说什么,扭脸问仵作:“怎么样?死因是什么?”<br />
“心力衰竭,猝死,”仵作姑娘言简意赅道,“死者平日里应该就有心悸之症,不过我在她身上没找到治病的药。”<br />
“这样嘛,”冷脸的捕快再次问道,“药呢?你家里种冬菜,又做豆腐,日子比寻常人肯定强一些,娘病了,身上怎么没药?你们刚刚好像是说她,身子骨挺硬朗的?莫灾莫病是吧?”<br />
他学着两人的口音说,但一点儿都不好笑。<br />
围观的人都惊了,怀疑看着这两个老实人。<br />
小孩也瞪大了眼。<br />
可这两人真就毫不知情的样子。<br />
“俺们……俺们不知道……”<br />
“莫听娘说过哪里不得劲啊,她老人家一直挺硬朗的,还帮家里推磨呢……”<br />
“俺们咋能不知道呢……”<br />
“官爷,俺们不孝啊,您把俺们抓起来吧……”<br />
越说越伤心,这俩看着少说也得有三四十岁的人哭的跟两个不懂事的孩子似的。<br />
很愧疚的样子。<br />
不过,这也不算罪,她要是自己不说,谁能知道去,又不是肚子里的蛔虫,她儿子儿媳也不是郎中。<br />
寺里有些上了岁数的香客,很能明白这老太太的心思,无外乎是不想给孩子添麻烦,也心疼看病的银钱,所以就挺着不说。<br />
孩子们再忙点儿,粗心点儿,也发现不了,这都挺正常的。<br />
冷脸的捕快皱了皱眉再问:“还有什么发现嘛?”<br />
“有个钱袋。”<br />
“她不会是把坐车的钱省下了吧?”<br />
捕快的眉头直接皱成一个川。<br />
“俺的亲娘哎!”老太太的儿子嗷一嗓子。<br />
仵作揉揉耳朵,往边上站了站,木着脸说:“空的。”<br />
(本章完)</p>
是不是天下所有慈眉善目的尼姑都会有相似之处?<br />
被槛院住持摸头的时候,小孩想起了她的师父,连那还在同她叫嚷的百姓都不值得她在意了。<br />
小孩不介意吃一点儿亏,就当听狗叫了。<br />
她亦步亦趋的跟在住持法华身后,像个不大相配的尾巴,连监寺都只能退出一点儿地方给这个不肯挪窝的小施主。<br />
智圆送走了芸豆就跑回来找她,小声的询问她发生了什么,小孩同她说了。<br />
智圆颇有些悲悯道:“阿弥陀佛,再有些时日就要过年了,这位施主这时离去也太可惜了,过年多开心呀,有好多好吃的,还有新衣裳,她都吃不到了,也穿不着了。”<br />
相似的话小孩已经听过不老少了,不过那些人说的是——<br />
“这老太太怎么这时候死,不早不晚的,这叫家里人怎么过这个年啊。”<br />
小孩看的出,那些人说这些话也是在替她惋惜,可听着就是没有智圆说的悦耳,叫人别扭。<br />
好像人死还得挑挑日子似的。<br />
难道她赶在年后死,家里人就不用伤心了不成?<br />
这话可真够怪的。<br />
要按这话说的,那究竟是为她伤心,还是为自己不能好好过年而伤心呀?<br />
小孩很想的开的说:“人生在世谁还没有一死了,这位奶奶前不久还在殿里头说没病没灾无疾而终,也不入那彼岸轮回受苦就是几世修来的福分呢,如今这样或许是得偿所愿了吧,或许咱们应该为她高兴才对,只是死了人,大家就习惯的觉得惋惜难过。”<br />
智圆摸了摸她的脑袋,思索了一下才道:“好像还真是,那我们该笑嘛?”<br />
“最好别,”小孩低声道,“那样容易挨揍。”<br />
与众不同的事还是得少做。<br />
除非她像小孩一样抗揍。<br />
“别说这个了,你们寺里怎么过年呀?”<br />
小孩好奇的问道。<br />
智圆就告诉她说:“和百姓过年差不多,都是做好吃的,穿新衣裳,不过我们那一天还要诵经祈福,舍粥舍药……”<br />
据智圆说她们过年时也是不关门的,小孩若是好奇她们怎么过年,可以来找她,亲自过一次就知道了。<br />
这主意不错,可小孩不见得能出的来,就没有和她约好,只是互相说了些趣事。<br />
等着官府来人。<br />
还算快吧,死者家人和官府的捕快几乎是前后脚进的寺院。<br />
她家里人刚起个调还没嚎两嗓子就被叫起来问话了。<br />
什么姓甚名谁,家住何方,和死者什么关系,死者叫什么,多大年纪,平日里有没有什么毛病,岁数这么大为何没有人陪同着一起出来。<br />
一连串的问题砸下来,他们也就顾不上悲伤了。<br />
而且寻常百姓嘛,多少有点儿怕这些官吏,人家一问,就什么都说了,只差把我们是好人刻在脑门儿上了,生怕惹出什么祸事来。<br />
那老奶奶的儿子还特意解释道:“官爷,不是俺们不陪着娘,实在是家里忙,腾不开人手,俺娘又三天两头就要来一趟,您说这谁陪的起。<br />
横不能一家子啥也不干吧,再说这道儿也不远,俺们每回都会给她几个铜板,叫拉脚的载她来,晚些在坐着拉脚的牛车回去,乡里乡亲的也能照应着她点。<br />
进了庙里都是慈悲的出家人那有啥可担心的嘛,真不是俺们不孝顺,俺们要是知道她会死在庙里头,说啥都不会叫她一个人儿来,连最后一面儿都莫见着……”<br />
挺五大三粗一男的,说着说着就带上哭腔了,蹲在地上潸然泪下,直抹眼睛。<br />
看着是又难过又可怜。<br />
任谁听了这话都得替他们遗憾,智圆小声念着阿弥陀佛,连小孩都叹了口气。<br />
领头的捕快却还是很冷漠的问着:“这月份既不春种也不秋收,不必侍弄庄稼,你家里什么事要一家子都跟着忙?”<br />
“俺们种冬菜,那玩意儿金贵一刻也离不了人呐,”老奶奶的儿媳看出他们问这话不是好意,赶紧解释道,“城里头好几家饭馆食铺都用的俺们家的冬菜,官爷一问就知了,而且家里还做豆腐,得孩子们走街串巷去卖,所以都莫有工夫,不怪俺男人,怪我,是我不孝,今儿早上婆母本来想带着俺小闺女一块出来,是我没让,怕把孩子冻着……”<br />
她捏着衣角,低着头,局促不安的啜泣。<br />
一看就是个老实人,但凡聪明点儿才不会揭自己的短呢。<br />
“说那话干啥!”男人瞪她一眼道,“官爷,俺家小闺女才两岁,跟着有啥用嘛!”<br />
的确没啥用,那个孩子又不是个人参,还能吊命不成?就算是真跟来了,也什么都不会变得,到时候一乱起来,再丢了孩子,这家人活的不就更堵心了嘛。<br />
捕快还是没说什么,扭脸问仵作:“怎么样?死因是什么?”<br />
“心力衰竭,猝死,”仵作姑娘言简意赅道,“死者平日里应该就有心悸之症,不过我在她身上没找到治病的药。”<br />
“这样嘛,”冷脸的捕快再次问道,“药呢?你家里种冬菜,又做豆腐,日子比寻常人肯定强一些,娘病了,身上怎么没药?你们刚刚好像是说她,身子骨挺硬朗的?莫灾莫病是吧?”<br />
他学着两人的口音说,但一点儿都不好笑。<br />
围观的人都惊了,怀疑看着这两个老实人。<br />
小孩也瞪大了眼。<br />
可这两人真就毫不知情的样子。<br />
“俺们……俺们不知道……”<br />
“莫听娘说过哪里不得劲啊,她老人家一直挺硬朗的,还帮家里推磨呢……”<br />
“俺们咋能不知道呢……”<br />
“官爷,俺们不孝啊,您把俺们抓起来吧……”<br />
越说越伤心,这俩看着少说也得有三四十岁的人哭的跟两个不懂事的孩子似的。<br />
很愧疚的样子。<br />
不过,这也不算罪,她要是自己不说,谁能知道去,又不是肚子里的蛔虫,她儿子儿媳也不是郎中。<br />
寺里有些上了岁数的香客,很能明白这老太太的心思,无外乎是不想给孩子添麻烦,也心疼看病的银钱,所以就挺着不说。<br />
孩子们再忙点儿,粗心点儿,也发现不了,这都挺正常的。<br />
冷脸的捕快皱了皱眉再问:“还有什么发现嘛?”<br />
“有个钱袋。”<br />
“她不会是把坐车的钱省下了吧?”<br />
捕快的眉头直接皱成一个川。<br />
“俺的亲娘哎!”老太太的儿子嗷一嗓子。<br />
仵作揉揉耳朵,往边上站了站,木着脸说:“空的。”<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