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这封信上,顾权除了许给他日后骁骑卫总指挥使这个位置外,还直接言明,他所做一切,皆是东宫的主意。若能早日弃暗投明,日后也可算个从龙之功。<br/><br/> 从龙之功这四个字,在此时分外诱人。<br/><br/> 最终,顾权一队人马顺利从南资府脱身,进入了百益府。<br/><br/> 也就在同时,天顺帝忽然发下明旨,太/祖第五子顾权,勾结前朝陈氏余孽,叛上作乱,废其爵位,逐出宗族,贬为庶人。令太保廉适之领兵十万,加兵马大元帅之职,前去抗敌。凡有抵抗者,不论身份如何,皆可阵前斩杀。同时,下令各地驻军严阵以待,务必奋力抵抗,有敢懈怠者,一律以从犯问罪。作为廉适之嫡系的龙骑卫自然随行,而刘木兰这个忠义伯也领着新组建的凰涅军,再一次上了战场。<br/><br/> 此外,刑部也发下通缉令,将庶人顾权与其一干手下画成画像,张贴于大昭各地,号令百姓一同抗敌。很快,百姓便发现,在这些罪人画像中,还有一个道姑模样的中年女人。<br/><br/> 这人名叫陈璇,道号元晦,乃是前朝末帝陈付独女。前朝的末帝,可是个臭名昭著的暴君。大昭立国不过三十多年,许多百姓心中还有那个残暴帝王留下的阴影,连带着对他的女儿,也一并仇恨上了。想到这庶人顾权竟会与前朝之人勾结,难不成,竟还想让好不容易安稳下来的生活,一夕变回从前?<br/><br/> 顿时,顾权在民间的声名,彻底臭了。<br/><br/> 此时的顾权终于发现,自己已经彻底上了贼船。元晦道长对于他,从头到尾,都是利用!<br/><br/> 顾权想做皇帝不假,但他也同样厌恶前朝。要知道,当初顾权跟随太/祖打江山时,与陈家就有了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甚至,末帝陈付被杀死后,他的首级,就是顾权亲手砍下的!如今,这个时不时就出现在他面前,对他巧言蛊惑的女人,竟然是陈付的女儿!<br/><br/> 这令顾权感到恶心,同时,也感到了恐惧。<br/><br/> 自然而然的,他与陈忠的那些人马,发生了内讧。但令顾权没有想到的是,最后成为失败者的那个人,是他自己。<br/><br/> *<br/><br/> 在南资府与百益府的交界处,是一片连绵的群山。一处外表毫不起眼的山洞里,竟藏了四五万人。<br/><br/> 这里原先是顾权豢养私兵的地方,也是如今这些被追击着东躲西藏的乱军,临时的藏身之地。顾权从来没有来过这里,也自然没有想到,第一次来,他的身份就变成了阶下囚。<br/><br/> 直到如今他也想不明白,为何他手下的那些兵勇,竟然会在他毫无察觉的时候,就投向了那个女人?<br/><br/> 此时他也清楚了,元晦道长才是那些人真正的头领,那个陈忠不过是前朝宫中的一名内侍,是个听命办事的下人。<br/><br/> 这天,在顾权被幽禁的第五天,他终于见到了人——元晦道长来了。<br/><br/> 二人一里一外,都没有开口。<br/><br/> 顾权到底先沉不住气,开口冷冷问道:“你为什么不杀了我,替你爹报仇?”<br/><br/> 既然彼此的身份都已揭开,元晦道长也不再故弄玄虚,看着顾权许久,却反道:“我想问问你,亲手将表兄的头斩下,这滋味如何?”<br/><br/> “那时,你可曾有一丝的不忍吗?”<br/><br/> 算起来,太/祖是陈付的亲姨丈,陈付与顾权是表兄弟。元晦道长这样问,说的就是顾权当初斩下陈付首级之事。<br/><br/> 顾权冷笑出声,“陈付荒淫无度、嗜杀成性,将天下万民视作蝼蚁,整日以杀人取乐。这种人,死不足惜!再者说,成王败寇,本就是天理。”<br/><br/> 又忍不住阴恻恻说道:“你与其想这些有的没的,不如多想想,你的身份,究竟是被谁卖给了朝廷。你藏得这么深,连我都不知道陈付长女的下落,如今却这样轻轻巧巧,就把你多年的图谋,泄露了出去。哈哈哈哈,快哉!快哉!”<br/><br/> 元晦道长静静待他说完,面上不见喜怒,点点头,淡声说道,“朝廷得知我身份这点,你无需<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担心,这于我来说,并不重要。不过你说的倒也不错,我也从未想过要替陈付报仇。但同样的,你们顾家这一辈儿,尤其是你,也同样死不足惜。”<br/><br/> 顾权大怒,吼叫道:“那你为何还不杀了我!”<br/><br/> 元晦道长唇边浮现一抹微笑,“当然是因为,时机还没有到啊。你要是死了,天下还怎么大乱?这天下要是不乱,顾桢又哪里能倒台?他要是还安安稳稳在那个位置上,太子又如何能继承大统?”<br/><br/> 她这一连几个反问,让顾权愈发迷惑起来。“难不成,你竟然与顾澈是一伙儿的?”<br/><br/> 元晦道长微俯下身,目光直直看向顾权。<br/><br/> 良久,她浅笑答道:“那是自然。不妨告诉你,阿澈啊,可是我的孩子。”<br/><br/> “我等这一天,很久了。”<br/><br/> 第一百一十六章几世坎坷故,百年机缘如<br/><br/> 不久,叛军庶人顾权一党,公开向天下发出檄文。<br/><br/> 檄文有言。<br/><br/> 天顺帝当政二十六载,早年虽也曾励精图治,使得朝野安定,百姓生活得以好转。但对于朝中权贵,只知任用而不知管束,任由一些贪慕权势之人在高位多年,培植党羽,把持了朝政。天子年老多疑,最喜猜忌,只愿听从奸佞奉承的好话,而忽略了万民的心声,固步自封、久束湿薪。以至上天降下惩罚,灾祸不绝。甚至连紫微帝星降生前来救世,都陷入了危局。若是再这般下去,大昭国运危矣,太平之日将再难维继。<br/><br/> 如今他们起兵,不为争权夺势,只为了让天子依循天道,以百姓为重,亲贤臣、远小人,革故鼎新,承继天理和民心。同时,亦再一次强调,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的道理。水则载舟,水则覆舟。<br/><br/> 最后,这檄文还直接点明,除了要严惩楚太傅一党老臣之外,还恳请天子退位让贤。一来避免继续占据帝位压制了紫微帝星的运势,致储君重病难愈;二来,这天下之主的位置,原本就应当由天命之人来坐。<br/><br/> 上承天理,下抚万民,才是为君之道。<br/><br/> 如果天顺帝答应这些条件的话,顾权自愿遣散部下,并以死谢罪。<br/><br/> 这封檄文通篇没有提及前朝之事,只是多次点出天顺帝性子多疑,又以顾权的口吻,许下了和平的条件。<br/><br/> 待这檄文传出后,因其辞藻华美又朗朗上口,很快便流传于天下。至此,关于这场兵灾起事的缘由,又开始众说纷纭。<br/><br/> 确实,直到如今,这些叛军也没有打出过前朝陈氏的旗号。根本无从知晓,那与前朝勾结一事,究竟是杜撰还是事实。加上后面顾权甚至不惜以性命做筹码,也不禁让人怀疑,他做这些,是否真的,不只是为了自己。这连年的灾祸,又是否真的,因天子失德而起?众口铄金,向来是最不需要道理的。<br/><br/> 随后,元晦道长与陈忠又约束起那些边兵,摆出了秋毫无犯、军纪严明的样子。<br/><br/> “替万民言”这四个字,甚至成为了叛军穿州过府时,时常呼喝的口号。<br/><br/> 加上那些关于紫微星君的传言,也都道紫微气数被当今天子压制,天顺帝克死了一任储君,若再不退位,只怕如今这难得的紫微天命之人,也在劫难逃。渐渐地,百姓心中虽始终将这些叛军视作乱臣贼子,但对“退位让贤”一说,大多也都产生了摇摆。<br/><br/> 元晦道长的目的,达成了一半。<br/><br/> **<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