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章 最重要的汇报材料!
“谢谢各位领导的信任和支持。”李峰的声音再次响起,将会议室里热烈的气氛稍稍拉回了现实,“蓝图再好,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
“关于这个项目,我确实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也需要厂里给我一些具体的支持。”
“说!尽管说!”朱红杰大手一挥,身体微微前倾,做出了洗耳恭听的姿态。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李峰身上。
“首先,我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项目攻坚小组,就叫‘未来工厂项目组’吧。”
李峰条理清晰地说道:“这个小组需要独立办公,拥有最高的决策优先权,人员方面,我希望吴厂长分厂的技术设备科能整体划拨过来,不再是采用借调的形式,并由周苗苗同志和王萍同志继续负责具体的技术执行工作”。
“她们两个是金陵大学的高材生,是我亲自带出来的,能力和忠诚都信得过。”
吴青一听,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拍板:“没问题!我马上就去办手续,周苗苗和王萍同志从今天起,就归你李副厂长直接领导!”
周苗苗和王萍这两个名字,在坐的老干部们并不陌生。
二期技改工程中,这两个年轻的女同志跟着李峰鞍前马后,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厂里公认的青年技术骨干。
李峰点将她们,是意料之中的事。
“其次,我需要一个专门的办公和实验场所。”
李峰的目光转向了吴青,“吴厂长,您分厂东边不是有个新仓库吗?我想把它要过来,改造成我们项目组的总部和实验室。”
那个仓库位是新建起来的,属于是还没启用的状态。
吴青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那地方给你用,简直是物尽其用!我马上让后勤去清理,保证三天之内,干干净净地交到你手上!”
“最后,就是资金和物资的调度权。”李峰看向了主管后勤的向副厂长和财务部门的领导,“我希望项目组能有一笔独立的专项资金,由项目组内部审批使用,所有物资采购,走绿色通道,特事特办。”
向副厂长和财务科长对视一眼,齐齐点头:“我们全力配合!”
短短几分钟,人、地、钱,三大核心要素全部敲定。
李峰展现出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高瞻远瞩,更有这份举重若轻、条理分明的组织领导能力,让朱红杰等人愈发觉得,把宝押在李峰身上,是他们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李峰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陶瓷厂虽然可以直接用这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技术,但往后的技术研发,还是需要的。
他就是为了有一个可以继续研究的地方,至于部里提供的研究所,那是研究秘密项目的,陶瓷厂的技术研发放在那并不合适。
短会很快就结束了,时间也很快的就到了中午。
另一边
姜主任坐在来时的那辆轿车上,此时姜主任脸上的笑容才慢慢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索。
汽车很快的驶出了大街,朝着部里的方向开去。
车厢内很安静,只有发动机轻微的嗡鸣声。
郑国维坐在姜主任身边,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身旁的这位老领导,此刻内心绝不平静。
从会议室里李峰提出那个石破天惊的构想开始,姜主任的情绪就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的亢奋和郑重之中。
果然,车子刚驶上主路,姜主任便缓缓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小郑啊。”
“您吩咐。”郑国维立刻坐直了身体。
“回去之后,你马上把今天在陶瓷厂调研的所有材料,特别是关于李峰同志提出的那个‘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未来工厂’的构想,给我整理一份最详尽、最深刻的报告出来。”姜主任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目光悠远,“我要用,有大用。”
郑国维心中一凛,他知道,姜主任说的“用”,绝对不是指开个会,或者发个文件那么简单。
他试探性地问道:“您的意思是……”
姜主任转过头,看着他,眼神锐利而明亮:“我准备去一趟京畿海,汇报这件事。”
“轰!”
郑国维只觉得自己的脑子里像是响起了一声惊雷,整个人都懵了一下。
他万万没有想到,姜主任对李峰的这个构想,竟然重视到了如此无以复加的程度!
要知道,一个工厂的技术改造项目,哪怕再成功,再有前瞻性,按照正常的流程,也应该是层层上报。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在姜主任看来,李峰提出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厂的未来,甚至不仅仅是整个陶瓷行业的未来,而是关系到国家整个工业体系升级换代的,一条全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
郑国维的心脏“砰砰”地剧烈跳动起来,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涌上心头。
他是李峰的伯乐,是他一手将李峰从陶瓷画工,推到了五星陶瓷厂厂领导这个舞台上。
李峰的每一次闪光,都像是在印证着他当初的眼光。
而这一次,李峰的光芒,即将照亮整个华夏!
“是!我明白了!”郑国维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我保证,今天下班前,一定把最完美的汇报材料,放到您的办公桌上!”
“好。”姜主任欣慰地点点头,重新靠回了座椅上,闭上了眼睛,但那微微翘起的嘴角,却显示出他此刻极佳的心情。
回到轻工业部大楼,郑国维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回,直接跟姜主任告了个假,一头扎进了司里的档案室和会议室。
他没有让任何人帮忙,这件事干系太大,必须由他亲笔来写,才能将其中蕴含的深意和价值,分毫不差地体现出来。
他铺开稿纸,拧开钢笔,脑海里不断回放着今天在五星陶瓷厂看到、听到的一切。
从二期项目那条宛如新生、高效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到李峰在会议上那番掷地有声、描绘未来工厂蓝图的话语。
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充满想象力却又逻辑严谨的构想,都在他的笔下缓缓流淌。
他用了整整三个小时,心无旁骛,文思泉涌。
报告的开头,他先是用最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五星陶瓷厂二期技改项目所取得的实质性成功——成本下降百分之三十,产能提升百分之五十,优品率达到惊人的百分之九十八!这一组组冰冷而震撼的数据,是整个汇报最有力的基石。
紧接着,他笔锋一转,将重点引到了李峰身上。
他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吹捧,而是客观而详实地记录了李峰关于“计算机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构想。
“……该系统以中央计算机为核心,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控生产线各环节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自动调控,最终实现生产流程的完全无人化、智能化。此举不仅能将生产效率推向极致,更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为误差,使产品质量达到理论上的完美状态……”
“……李峰同志更具前瞻性地指出,这套系统具备强大的可扩展性。
未来,它不仅可以应用于陶瓷生产,更可以推广至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所有工业领域。
届时,我们将拥有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未来工厂’,这将彻底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占据先机,甚至弯道超车……”
写到这里,郑国维自己都感到一阵热血沸腾。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汇报材料,这更是一份描绘国家工业未来的宏伟蓝图!而这份蓝图的执笔者,正是他发掘和引荐的那个年轻人——李峰!
二期项目的成功,是坚实的“地基”。而李峰提出的这个前瞻性的想法,则是耸入云霄的“摩天大厦”,是真正的锦上添,更是点睛之笔!
傍晚五点,郑国维拿着这份墨迹未干、还带着他体温的报告,敲响了办公室的大门。
姜主任正戴着老镜在看一份文件,见他进来,便放下了手中的笔。
“写好了?”
“是的,请您过目。”郑国维恭敬地将报告递了过去。
姜主任接过来,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他的表情很平静,但眼神却越来越亮。办公室里静得只能听到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郑国维站在办公桌前,手心微微冒汗,紧张地等待着最后的审判。
终于,姜主任翻到了最后一页,看完了最后一个字。他缓缓地合上报告,摘下老镜,放在了桌上。
他抬起头,看向郑国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重重地点了点头。
“写得很好。”
简单的四个字,让郑国维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小郑,你把李峰这个年轻人的价值,和这件事的深远意义,都写透了,写到点子上了。”姜主任赞许地说道。
顿了顿,他站起身,拿起了桌上的电话,拨了一个加密的号码。
片刻之后,他放下电话,拿起自己的外套,对着还有些发愣的郑国维说道。
“走吧,车已经在楼下等着了。”
“去……去哪儿?”郑国维下意识地问道。
姜主任微微一笑,目光灼灼。
“跟我一起。”(本章完)
“关于这个项目,我确实有一些初步的想法,也需要厂里给我一些具体的支持。”
“说!尽管说!”朱红杰大手一挥,身体微微前倾,做出了洗耳恭听的姿态。
所有人的目光再次聚焦在李峰身上。
“首先,我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项目攻坚小组,就叫‘未来工厂项目组’吧。”
李峰条理清晰地说道:“这个小组需要独立办公,拥有最高的决策优先权,人员方面,我希望吴厂长分厂的技术设备科能整体划拨过来,不再是采用借调的形式,并由周苗苗同志和王萍同志继续负责具体的技术执行工作”。
“她们两个是金陵大学的高材生,是我亲自带出来的,能力和忠诚都信得过。”
吴青一听,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拍板:“没问题!我马上就去办手续,周苗苗和王萍同志从今天起,就归你李副厂长直接领导!”
周苗苗和王萍这两个名字,在坐的老干部们并不陌生。
二期技改工程中,这两个年轻的女同志跟着李峰鞍前马后,立下了汗马功劳,是厂里公认的青年技术骨干。
李峰点将她们,是意料之中的事。
“其次,我需要一个专门的办公和实验场所。”
李峰的目光转向了吴青,“吴厂长,您分厂东边不是有个新仓库吗?我想把它要过来,改造成我们项目组的总部和实验室。”
那个仓库位是新建起来的,属于是还没启用的状态。
吴青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那地方给你用,简直是物尽其用!我马上让后勤去清理,保证三天之内,干干净净地交到你手上!”
“最后,就是资金和物资的调度权。”李峰看向了主管后勤的向副厂长和财务部门的领导,“我希望项目组能有一笔独立的专项资金,由项目组内部审批使用,所有物资采购,走绿色通道,特事特办。”
向副厂长和财务科长对视一眼,齐齐点头:“我们全力配合!”
短短几分钟,人、地、钱,三大核心要素全部敲定。
李峰展现出的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高瞻远瞩,更有这份举重若轻、条理分明的组织领导能力,让朱红杰等人愈发觉得,把宝押在李峰身上,是他们这辈子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李峰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陶瓷厂虽然可以直接用这个计算机控制系统的技术,但往后的技术研发,还是需要的。
他就是为了有一个可以继续研究的地方,至于部里提供的研究所,那是研究秘密项目的,陶瓷厂的技术研发放在那并不合适。
短会很快就结束了,时间也很快的就到了中午。
另一边
姜主任坐在来时的那辆轿车上,此时姜主任脸上的笑容才慢慢收敛,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思索。
汽车很快的驶出了大街,朝着部里的方向开去。
车厢内很安静,只有发动机轻微的嗡鸣声。
郑国维坐在姜主任身边,他能清晰地感受到,身旁的这位老领导,此刻内心绝不平静。
从会议室里李峰提出那个石破天惊的构想开始,姜主任的情绪就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的亢奋和郑重之中。
果然,车子刚驶上主路,姜主任便缓缓开口了,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
“小郑啊。”
“您吩咐。”郑国维立刻坐直了身体。
“回去之后,你马上把今天在陶瓷厂调研的所有材料,特别是关于李峰同志提出的那个‘全自动化控制系统’和‘未来工厂’的构想,给我整理一份最详尽、最深刻的报告出来。”姜主任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街景,目光悠远,“我要用,有大用。”
郑国维心中一凛,他知道,姜主任说的“用”,绝对不是指开个会,或者发个文件那么简单。
他试探性地问道:“您的意思是……”
姜主任转过头,看着他,眼神锐利而明亮:“我准备去一趟京畿海,汇报这件事。”
“轰!”
郑国维只觉得自己的脑子里像是响起了一声惊雷,整个人都懵了一下。
他万万没有想到,姜主任对李峰的这个构想,竟然重视到了如此无以复加的程度!
要知道,一个工厂的技术改造项目,哪怕再成功,再有前瞻性,按照正常的流程,也应该是层层上报。
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在姜主任看来,李峰提出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厂的未来,甚至不仅仅是整个陶瓷行业的未来,而是关系到国家整个工业体系升级换代的,一条全新的、充满希望的道路!
郑国维的心脏“砰砰”地剧烈跳动起来,一股难以言喻的激动和自豪涌上心头。
他是李峰的伯乐,是他一手将李峰从陶瓷画工,推到了五星陶瓷厂厂领导这个舞台上。
李峰的每一次闪光,都像是在印证着他当初的眼光。
而这一次,李峰的光芒,即将照亮整个华夏!
“是!我明白了!”郑国维的声音因为激动而微微有些颤抖,他重重地点了点头,“我保证,今天下班前,一定把最完美的汇报材料,放到您的办公桌上!”
“好。”姜主任欣慰地点点头,重新靠回了座椅上,闭上了眼睛,但那微微翘起的嘴角,却显示出他此刻极佳的心情。
回到轻工业部大楼,郑国维连自己的办公室都没回,直接跟姜主任告了个假,一头扎进了司里的档案室和会议室。
他没有让任何人帮忙,这件事干系太大,必须由他亲笔来写,才能将其中蕴含的深意和价值,分毫不差地体现出来。
他铺开稿纸,拧开钢笔,脑海里不断回放着今天在五星陶瓷厂看到、听到的一切。
从二期项目那条宛如新生、高效运转的自动化生产线,到李峰在会议上那番掷地有声、描绘未来工厂蓝图的话语。
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数据,每一个充满想象力却又逻辑严谨的构想,都在他的笔下缓缓流淌。
他用了整整三个小时,心无旁骛,文思泉涌。
报告的开头,他先是用最精炼的语言,总结了五星陶瓷厂二期技改项目所取得的实质性成功——成本下降百分之三十,产能提升百分之五十,优品率达到惊人的百分之九十八!这一组组冰冷而震撼的数据,是整个汇报最有力的基石。
紧接着,他笔锋一转,将重点引到了李峰身上。
他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吹捧,而是客观而详实地记录了李峰关于“计算机全自动化控制系统”的构想。
“……该系统以中央计算机为核心,通过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控生产线各环节数据,并进行智能分析、自动调控,最终实现生产流程的完全无人化、智能化。此举不仅能将生产效率推向极致,更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为误差,使产品质量达到理论上的完美状态……”
“……李峰同志更具前瞻性地指出,这套系统具备强大的可扩展性。
未来,它不仅可以应用于陶瓷生产,更可以推广至钢铁、纺织、机械制造等所有工业领域。
届时,我们将拥有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未来工厂’,这将彻底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使我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占据先机,甚至弯道超车……”
写到这里,郑国维自己都感到一阵热血沸腾。
他知道,这不仅仅是一份汇报材料,这更是一份描绘国家工业未来的宏伟蓝图!而这份蓝图的执笔者,正是他发掘和引荐的那个年轻人——李峰!
二期项目的成功,是坚实的“地基”。而李峰提出的这个前瞻性的想法,则是耸入云霄的“摩天大厦”,是真正的锦上添,更是点睛之笔!
傍晚五点,郑国维拿着这份墨迹未干、还带着他体温的报告,敲响了办公室的大门。
姜主任正戴着老镜在看一份文件,见他进来,便放下了手中的笔。
“写好了?”
“是的,请您过目。”郑国维恭敬地将报告递了过去。
姜主任接过来,从第一页开始,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他的表情很平静,但眼神却越来越亮。办公室里静得只能听到纸张翻动的“沙沙”声。
郑国维站在办公桌前,手心微微冒汗,紧张地等待着最后的审判。
终于,姜主任翻到了最后一页,看完了最后一个字。他缓缓地合上报告,摘下老镜,放在了桌上。
他抬起头,看向郑国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重重地点了点头。
“写得很好。”
简单的四个字,让郑国维悬着的心彻底放了下来。
“小郑,你把李峰这个年轻人的价值,和这件事的深远意义,都写透了,写到点子上了。”姜主任赞许地说道。
顿了顿,他站起身,拿起了桌上的电话,拨了一个加密的号码。
片刻之后,他放下电话,拿起自己的外套,对着还有些发愣的郑国维说道。
“走吧,车已经在楼下等着了。”
“去……去哪儿?”郑国维下意识地问道。
姜主任微微一笑,目光灼灼。
“跟我一起。”(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