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节
('<!--<center>AD4</center>-->\n\t\t\t\t 其中景象让刘瑾看了心惊。小小一个镇子,不过四个小村庄,竟然为许进修了两座庙。家家祠堂都供着许进的长生牌位。<br/><br/> 稍微知道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使团来访的乡绅们都是支持许进埋怨朝廷的。许进竟然被神化至此。刘瑾心知许进是留不得了。即使朱厚照想要留下许进,朝廷里的那些大人们若是知道这件事也必然留不得许进。至于到底是怎么处置了他,自然又有许多其他的办法。<br/><br/> 许进也没想到刘瑾的第一站不是索要钱财也不是秉公办案,而是直奔百姓之中把自己掀了个底朝天。他深悔自己没有早点想到这一点。<br/><br/> 在戎马半生,几乎成神之后,许进第一次感觉导致深深的无力。约束不住属下,打消不了皇上的猜疑,快要脱缰的局势……<br/><br/> 最重要的事,这些事情都是有先兆的。换一种更严肃的说法,这些或多或少都有他私心的纵容。<br/><br/> 受他庇护的西北商人们想要捐钱为他盖几座庙时,他为了私心没有阻止。属下们特意出兵保护供奉自己长生牌位的村庄时,他没有下令反对。幕僚想办法把自己神化时,他享受其中。曾经一切对名的热望都成了自己的催命符。<br/><br/> 再说,他只要名,不代表他的属下们只要名。西北越来越富庶,商人们越来越多,文人稀缺,缺乏监管的西北官商勾结的程度比其他地方更严重一些。督察院一查造假之事就拔出萝卜带出泥,发现了其他的许多罪证。<br/><br/> 这下子不仅是主使的几个属下要治罪了,依附于许进的地方官们也多数手上有些不干不净的东西。短短几天,许进像过了好几年。他想见刘瑾,可惜刘瑾根本不见他。刘瑾所住的地方也由安国公府的防守,一只苍蝇也飞不进去。<br/><br/> 就在这个时候,才是最能看清人心的时候。<br/><br/> 原来要一力承担责任,绝不连累自己的人,只是吃死了自己爱名,不会不管他们才会这样说。当真正的危机到来,他们第一个到刘瑾那里揭发,以求将功折罪。<br/><br/> 许进即使再英明,只爱名声不爱权势,在管理混乱的大明朝,也少不得有些不清不楚的地方。这些本不是许进的本意,在这些人急于投诚的故意编排之下,变成了是他主动贪腐,主动虚报兵丁,主动虚报战功。<br/><br/> 刘瑾知道这其中有水分,但是他也知道只有自己手上有足够分量的证据,许进才会主动伏罪。所以即使知道有人有虚报的部分,刘瑾也来着不惧。<br/><br/> 却是游二劝他,小心这样把许进逼反了。刘瑾却自以为对许进很了解,认为以许进爱名的 xi_ng 格,必然不会愿意背上犯上作乱的骂名。游二再劝他:“首先,许进已经有这个名声了,反与不反都是一样,不反是死。反了还有一线生机,他为什么不反?第二,他不愿意反,他的部下们未必会同意他不反,谎报军情这件事不就是他的部下做出来的吗?”<br/><br/> 话已经说到这里,刘瑾还是坚持自己的判断,游二只好作罢。只是刘瑾到底听进去了,还是留了一个心眼子,到底放松了对许进的压力,让他能喘一喘气。<br/><br/> 就在这时朱辰濠的亲笔书信传到了许进手里。现在朱辰濠已经称帝,年号开元,正式有了自己的朝廷。<br/><br/> 在短短的一个月里,他以南昌为据点,攻下九江,拿下南昌,虽然很快被官兵们围困在江西,但是总算也立稳了脚跟。在有朱厚照的世界里,他早早的就造了反,没有遇见他的克星王阳明,又有了互市里积累的万贯家财。相比前世,他攻下的地方是小的多,据守的时间却比前世长的多。<br/><br/> 在遭遇了第一次失败,打消打出江西的打算的时候,他第一反应就是给许进写信,劝他反了。<br/><br/> ☆、第一百四十二章<br/><br/> 朱辰濠大本营在江西,但是他在云南和西北两地也经营多年。江西的铁矿让他在哪里都能吃得开。无论是哪个民族,铁矿都是非常重要的战略资源。尤其是云南的瑶民和西北的蒙古人,他们都需要大量的武器来和大明对抗<br/><br/>\t\t\t\n\t\t\t\n\t\t\t', '\t')('<!--<center>AD4</center>-->\n\t\t\t\t。而朱辰濠则在其中牟取暴利。<br/><br/> 在西北经营的这些年,朱辰濠对许进也有一些了解。和刘瑾一样,朱辰濠也深知道许进的本 xi_ng 。甚至,他很早就预测到许进和朱厚照之间必定会产生龃龉。一个大臣,他可以贪财喜好美人,但是贪权是第一大禁忌,贪名是第二大禁忌,有时候还比贪势尤甚。贪权让皇上忌惮你,而贪名让你必然和皇上产生对抗。<br/><br/> 皇上和大臣之间许多时候利益都是不一致的。一个大臣想要在同僚和百姓中的美名,少不得要和皇权正面冲突。而这正是为臣之道的大忌。<br/><br/> 刘瑾到西北闹得这么大的动静,朱辰濠在西北的眼线很快将消息传递给了他。在听到这个消息的那一刻,朱辰濠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现在的西北军或许装备不如御林军精良,但是论经验论战略战术绝对比京营好上一大截。若是能把许进劝反了,自己何愁不能多一个臂膀。同时,还能砍掉朱厚照的一个臂膀。<br/><br/> 许进拿到这封信,犹如火红的烙铁一般。在此之前,他并不认识这位宁王,也不知道他已经反了。但是他和贩卖丝绸的商人朱成有过一面之缘,对他庞大的财力有有所了解。而这个人的真实身份其实是宁王。现在,他已经谋反了,劝自己谋反的信送到了自己的手上。<br/><br/> 覃林超拿着这封信也是沉默。他跟着许进这些年,从一个小将军的军师做到了大元帅身边的军师,见识想法早就和当年不一样了。<br/><br/> “你觉得我该不该答应?”许进声音疲惫,早就没有往日的意气风发。<br/><br/> 覃林超心中一惊,许进这是真的在考虑要不要反啊。“属下也不知道。若是元帅反了,可能会打出一条生路,也可能……”<br/><br/> “也可能成为千古罪人是吗?”<br/><br/> 覃林超默然。<br/><br/> “我并不想反,内子和两个孩子都还在京城,我若是反了,他们 xi_ng 命危矣。”朱厚照主持了众多改革,带兵之人家人入京为质这一点却并没有改变。除了立志从军的三儿子以外,剩下的两个孩子入京都还在京城。<br/><br/> “如今宁王反叛,皇上未必会在西北大动干戈,若是西北不稳,再加上江西被宁王占据,朝廷未必有精神对付两边可能出现的状况。所以,很可能朝廷会搁置这件事情,等扑灭了宁王叛乱在反过来解决西北之事。”他们在这不长的时间里,可以获得一定的喘息。经过运作,西北之事能得到转机也说不一定。<br/><br/> “但愿如此吧。”道理虽然是这样,但是许进心中总是有一种不祥的预感。他总觉得事情不会这么简单的解决。说不定,还会有其他不可预计的事情发生。<br/><br/> 相比京城,魏嘉所在的南京更早得到宁王叛乱的消息。船队马上就要出发,却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下面的人劝魏嘉暂时不要出海,先等皇上的谕令到了再说。<br/><br/> 他们心中其实是有一种惶恐,这一去至少是两三年,要是他们回来的时候改朝换代了怎么办。家中还有妻儿老小,若是自己不在家中,遇到战乱该怎么办?<br/><br/> “这个消息是不是只有我们知道?”<br/><br/> 报信的人点点头。他们知道这个消息主要是因为他们<br/>\t\t\t\n\t\t\t\n\t\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