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第二次集中训练
<p> 第40章 第二次集中训练<br />
五月一号,上午九点。<br />
本应该在五一小长假空闲的小型报告室此时却有些热闹非凡。<br />
几位两鬓斑白的老教授并排坐在第一排座位上。他们身后则坐着十来位学生。<br />
这时其中一位老师起身,大步流星地走向讲台。<br />
是曾博远。<br />
清了清嗓子,他用很真诚的语气说道:<br />
“同学们,很高兴你们能在准时参加这次的训练,我们也不想过多占用大家的课余时间,但时间紧!任务重!希望大家理解理解。”<br />
“那么这次训练呢?之前已经说过了,是两组各自展示本组的实验报告。然后下面的几位老师也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希望大家认真对待。”<br />
“好了,废话不多说。开始吧,还是第一组先来!”<br />
曾博远一说完,不远处一位男生站了起来,快步走向讲台。<br />
不是一组的组长余文凯,徐凌不认识,听秦芹介绍,才知道是叫蒋宇辰,是去年也参加过竞赛的老手。<br />
麻利地点开了电子大屏幕上的ppt,蒋宇辰介绍了起来:<br />
“我们的首选实验是乒乓球火箭问题。首先,我想简单说明一下乒乓球能够以一个很高的速度被抛射出的原因。<br />
装有水和乒乓球的水杯被从空中释放,由于重力作用,在与地面碰撞之前积累了速度和动能。<br />
水杯与地面碰撞后,动能会通过压力脉冲波传递给杯子里的水,水会因此产生射流。<br />
射流拥有较大的初速度,与乒乓球碰撞后,水的能量将再次传递给乒乓球,使其能够运动起来。<br />
以下是我们关于此过程的理论证明。”<br />
紧接着,蒋宇辰向台下的听众展示了详细的理论证明,包括了压力脉冲波的相关公式,力场的求解,速度场的推导。<br />
那些极其复杂的微分方程和不停被运用的拉普拉斯变换,让徐凌大受震撼。<br />
小组其他人也就除了秦芹没什么反应,其他人都是一脸瞠目结舌。<br />
徐凌很不解,他拿到这些题目的时候,一直认为实验才是这些题目的重点。<br />
但从一组的报告来看,他们反而更注重的是理论推导。实验的展示反而没那么重要。<br />
大概过了二十分钟,第一组的蒋宇辰已经做完了报告。<br />
轮到徐凌了!<br />
但此时,徐凌已经没了之前的云淡风轻,心中对自己的报告内容犹疑不定。<br />
可现在没有退缩的余地,徐凌只好硬着头皮开始了报告。<br />
而事情也正如徐凌所想的那样,有些不妙。<br />
台下的几位老师听着徐凌的报告,都是一脸严肃,最后甚至有几名老师的眉头都皱了起来。<br />
见此,徐凌愈加紧张,磕磕绊绊了接近半个小时才讲完报告的全部内容。<br />
但是,尽管已经讲完了,徐凌还是十分忐忑。<br />
“好了,徐凌同学先下来吧,报告就放在那不要关。”<br />
曾博远一边说着,一边走上了讲台。<br />
回到座位,徐凌还是没有平静下来,心中不断猜想曾博远会怎么批评自己。“没事,别担心,已经很好了。”<br />
秦芹拍了拍徐凌的肩膀,安慰道。<br />
徐凌强装冷静地点了点头。<br />
一时间,整个小组内部的气氛都紧张了起来。<br />
就在这时,曾博远开口了:<br />
“第一组的报告做得很不错,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都说得很详细,再对一些相关的问题做一些分析和研究就可以了。”<br />
然而,刚夸完第一组,曾博远话锋一转:<br />
“但是第二组的报告,做得还不够好。我猜想是第二组的大部分同学没有经验造成的。几位老师都表示理解。但这样的结果是不行的。接下来我说说你们的问题在哪里。”<br />
“第一,你们整个题目的方向出了问题。你们想当然地把实验当成了问题的重心,而实际上,如果你们仔细查看过以往比赛人家的报告,你们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是重在理论推导,实验只是对你们理论的一个验证。”<br />
“第二,你们提高分辨率时,想到抽真空减少环境气流的影响。这是没错的,但你们想当然地以为水滴形状更接近球形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你们没有对水滴形状对分辨率和放大倍数的影响做出严格的推导。”<br />
虽然曾博远最开始表示了对徐凌和小组的理解。但他后面的话,在徐凌和小组众人看来几乎等同于全盘否定了。<br />
小组几人的心情瞬间落到了谷底,哪怕是后加入小组的秦芹脸色也很不好。<br />
只有已经和一组成员坐在一起的穆语涵脸上还洋溢着笑容。<br />
而所有人中,最难受的,莫过于徐凌了。<br />
徐凌之前还在为自己坚持用抽真空的方法提高分辨率而沾沾自喜,没想到现在却是得到了这样的评价。<br />
察觉到徐凌几人的脸色不太好,曾博远连忙说道:<br />
“徐凌同学,不要太过在意这些问题。作为大一的学生,第一次参与竞赛,没有经验是很正常的事。你们尽快完成改进就好了。不要过分苛责自己。<br />
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完善理论推导并不是什么难事。”<br />
是啊,有问题改就行了,什么理论推导又会难过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全局解的推导?<br />
徐凌的心态立即放平了许多,同时对这个问题更加重视了起来。<br />
想到之前做实验的时候,还笑话过放大倍率的测量太简单,徐凌顿时感觉脸颊发烫。<br />
没有再在意徐凌几人的心理状态,曾博远说回了正题:<br />
“总体而言,本次报告的展示任务圆满完成。希望两组同学继续加油,有问题解决问题,能改进继续改进。<br />
下次训练是模拟对抗。到时候,还是我们这些老师作为评论方,你们两组一正一反。<br />
谁是正方,谁是反方。现在就要确定下来,以便你们准备。”<br />
确定正反方!<br />
徐凌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在这几个字上。<br />
其他学生的目光也转向了曾博远。<br />
最终,曾博远提议让两组的组长进行猜拳决定。<br />
余文凯出的剪刀,徐凌出的布。<br />
而后余文凯先选,他选择了正方。<br />
反方自然就是徐凌小组了。<br />
(本章完)</p>
五月一号,上午九点。<br />
本应该在五一小长假空闲的小型报告室此时却有些热闹非凡。<br />
几位两鬓斑白的老教授并排坐在第一排座位上。他们身后则坐着十来位学生。<br />
这时其中一位老师起身,大步流星地走向讲台。<br />
是曾博远。<br />
清了清嗓子,他用很真诚的语气说道:<br />
“同学们,很高兴你们能在准时参加这次的训练,我们也不想过多占用大家的课余时间,但时间紧!任务重!希望大家理解理解。”<br />
“那么这次训练呢?之前已经说过了,是两组各自展示本组的实验报告。然后下面的几位老师也很想听听你们的看法,希望大家认真对待。”<br />
“好了,废话不多说。开始吧,还是第一组先来!”<br />
曾博远一说完,不远处一位男生站了起来,快步走向讲台。<br />
不是一组的组长余文凯,徐凌不认识,听秦芹介绍,才知道是叫蒋宇辰,是去年也参加过竞赛的老手。<br />
麻利地点开了电子大屏幕上的ppt,蒋宇辰介绍了起来:<br />
“我们的首选实验是乒乓球火箭问题。首先,我想简单说明一下乒乓球能够以一个很高的速度被抛射出的原因。<br />
装有水和乒乓球的水杯被从空中释放,由于重力作用,在与地面碰撞之前积累了速度和动能。<br />
水杯与地面碰撞后,动能会通过压力脉冲波传递给杯子里的水,水会因此产生射流。<br />
射流拥有较大的初速度,与乒乓球碰撞后,水的能量将再次传递给乒乓球,使其能够运动起来。<br />
以下是我们关于此过程的理论证明。”<br />
紧接着,蒋宇辰向台下的听众展示了详细的理论证明,包括了压力脉冲波的相关公式,力场的求解,速度场的推导。<br />
那些极其复杂的微分方程和不停被运用的拉普拉斯变换,让徐凌大受震撼。<br />
小组其他人也就除了秦芹没什么反应,其他人都是一脸瞠目结舌。<br />
徐凌很不解,他拿到这些题目的时候,一直认为实验才是这些题目的重点。<br />
但从一组的报告来看,他们反而更注重的是理论推导。实验的展示反而没那么重要。<br />
大概过了二十分钟,第一组的蒋宇辰已经做完了报告。<br />
轮到徐凌了!<br />
但此时,徐凌已经没了之前的云淡风轻,心中对自己的报告内容犹疑不定。<br />
可现在没有退缩的余地,徐凌只好硬着头皮开始了报告。<br />
而事情也正如徐凌所想的那样,有些不妙。<br />
台下的几位老师听着徐凌的报告,都是一脸严肃,最后甚至有几名老师的眉头都皱了起来。<br />
见此,徐凌愈加紧张,磕磕绊绊了接近半个小时才讲完报告的全部内容。<br />
但是,尽管已经讲完了,徐凌还是十分忐忑。<br />
“好了,徐凌同学先下来吧,报告就放在那不要关。”<br />
曾博远一边说着,一边走上了讲台。<br />
回到座位,徐凌还是没有平静下来,心中不断猜想曾博远会怎么批评自己。“没事,别担心,已经很好了。”<br />
秦芹拍了拍徐凌的肩膀,安慰道。<br />
徐凌强装冷静地点了点头。<br />
一时间,整个小组内部的气氛都紧张了起来。<br />
就在这时,曾博远开口了:<br />
“第一组的报告做得很不错,不管是理论还是实验都说得很详细,再对一些相关的问题做一些分析和研究就可以了。”<br />
然而,刚夸完第一组,曾博远话锋一转:<br />
“但是第二组的报告,做得还不够好。我猜想是第二组的大部分同学没有经验造成的。几位老师都表示理解。但这样的结果是不行的。接下来我说说你们的问题在哪里。”<br />
“第一,你们整个题目的方向出了问题。你们想当然地把实验当成了问题的重心,而实际上,如果你们仔细查看过以往比赛人家的报告,你们会发现,这些问题都是重在理论推导,实验只是对你们理论的一个验证。”<br />
“第二,你们提高分辨率时,想到抽真空减少环境气流的影响。这是没错的,但你们想当然地以为水滴形状更接近球形的效果更好。这是因为,你们没有对水滴形状对分辨率和放大倍数的影响做出严格的推导。”<br />
虽然曾博远最开始表示了对徐凌和小组的理解。但他后面的话,在徐凌和小组众人看来几乎等同于全盘否定了。<br />
小组几人的心情瞬间落到了谷底,哪怕是后加入小组的秦芹脸色也很不好。<br />
只有已经和一组成员坐在一起的穆语涵脸上还洋溢着笑容。<br />
而所有人中,最难受的,莫过于徐凌了。<br />
徐凌之前还在为自己坚持用抽真空的方法提高分辨率而沾沾自喜,没想到现在却是得到了这样的评价。<br />
察觉到徐凌几人的脸色不太好,曾博远连忙说道:<br />
“徐凌同学,不要太过在意这些问题。作为大一的学生,第一次参与竞赛,没有经验是很正常的事。你们尽快完成改进就好了。不要过分苛责自己。<br />
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完善理论推导并不是什么难事。”<br />
是啊,有问题改就行了,什么理论推导又会难过不可压缩navier-stokes方程全局解的推导?<br />
徐凌的心态立即放平了许多,同时对这个问题更加重视了起来。<br />
想到之前做实验的时候,还笑话过放大倍率的测量太简单,徐凌顿时感觉脸颊发烫。<br />
没有再在意徐凌几人的心理状态,曾博远说回了正题:<br />
“总体而言,本次报告的展示任务圆满完成。希望两组同学继续加油,有问题解决问题,能改进继续改进。<br />
下次训练是模拟对抗。到时候,还是我们这些老师作为评论方,你们两组一正一反。<br />
谁是正方,谁是反方。现在就要确定下来,以便你们准备。”<br />
确定正反方!<br />
徐凌的注意力瞬间集中在这几个字上。<br />
其他学生的目光也转向了曾博远。<br />
最终,曾博远提议让两组的组长进行猜拳决定。<br />
余文凯出的剪刀,徐凌出的布。<br />
而后余文凯先选,他选择了正方。<br />
反方自然就是徐凌小组了。<br />
(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