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请记住本站最新网址:http://www.yunmengshuyuan.cc!为响应国家净网行动号召,本站清理了所有涉黄的小说,导致大量书籍错乱,若打开链接发现不是要看的书,请点击上方搜索图标重新搜索该书即可,感谢您的访问!
    千,这个数量实在太大。武丁王时期,征战频繁,也许能积攒起 一千名俘虏一次性献祭,且王陵区已发现两千多座祭祀坑,但要说杀 一千头牛,实在过于夸张,当时殷都的全部人口也不可能一次吃完 一千头牛。所以有学者认为,皙只是把备用的祭品登记在册,留待以 后慢慢使用。但问题是,倘若只是登记在册,又何必通过庄严的占卜 来决定?<br />
    这是甲骨文给我们留下的又一个谜团。<br />
    商人的皙有两种意思,一是册封,一是献祭;而周原“文王大宅” 这两片甲骨上的替,可能两种意思兼有,因为周昌的继承人伯邑考(周 邑)成了商纣王的祭品。<br />
    伯邑考被杀祭,未见《史记》等比较正统的史书记载,主要见于 西晋皇甫谧的《帝王世纪》:<br />
    囚文王,文王之长子曰伯邑考,质于殷,为纣御,纣烹为羹, 赐文王,曰:“圣人当不食其子羹。”文王食之。纣日:“谁谓西 伯圣者?食其子羹尚不知也。”<br />
    翻译为白话就是,文王被囚美里期间,长子伯邑考在商朝担任质子, 并为纣王赶马车;纣王想考验周昌:“倘若周昌是圣人,应该不会吃 自己儿子的肉吧? ”于是,纣王下令把伯邑考煮成肉羹并赐给周昌。 结果,周昌吃了。于是,纣王说:“谁说西伯是圣人?吃了自己儿子 的肉还不知道。”<br />
    《帝王世纪》是西晋时文献,但此事还有更早的记录,比如定州 西汉墓中出土的《六韬》竹简。《六韬》的简文有所缺失,其内容也 和《帝王世纪》有所不同:<br />
    ……质子于殷,周文王使伯邑巧(考)……死,有诏:“王 必食其肉! 口免其血。”文王食其肉,口免其……9<br />
    也就是说,在《六韬》的记载中,纣王并未隐瞒周昌,周昌是知情且 被迫吃下了儿子的肉。“免其血”,可能是“饮其血”的误写,似乎是 茹毛饮血式地生吃。这在当时并不罕见,甲骨文中就有多个用血献祭 的字,而且,后世周人结盟也有“献血”献祭的仪式。<br />
    而在屈原的《天问》中,周昌吃的则是“醯二 意为肉剁成的酱, 也可能是生的:“受赐兹醯,西伯上告;何亲就上帝,罚殷之命以不救? ” 前面一句的意思较明确,是说周昌吃下儿子的肉酱后向上帝控诉;但 最后一句“罚殷之命以不救”不甚明了,有可能是说上帝会放弃对殷 商的支持,纣王最终身死国灭。<br />
    可见,从战国的《天问》到西汉的《六韬》,再到西晋的《帝王世纪》, 伯邑考的遭遇一直在隐秘地流传。<br />
    但《帝王世纪》的叙事又有明显的小说化特征。比如,从情理上 说,在周昌被囚禁期间,纣王应当不会让伯邑考为自己驾车,这应该 是在周昌获释后。再如,说纣王烹杀伯邑考赐周昌是为了验证其是不 是“圣人”也当属戏剧化叙事,在之前的《天问》和《六韬》中都没 有这种情节。<br />
    在传世文献的语境中,纣王制造的杀祭伯邑考事件的野史色彩过 重,很难有合理的解释。这可能也是《史记》不愿采纳的原因。但是, 根据考古和甲骨文展现的商人的宗教祭祀实践,伯邑考被烹杀和吃掉 却又是完全正常的。有学者认为,纣王把人肉酱赐给臣下,是商人传 统的一种结盟(兼人祭)仪式,这次把伯邑考的肉酱赐给周昌,应当 是册封周昌为“周方伯”典礼的程序之一。本书“文王微雕卜辞的 记录”一节介绍的文王地窖中两片甲骨(h11.1, hll.ll),卜辞内容 都关于向先代商王献祭,它们也应当是这次典礼的产物,并且可能是 周昌回到周原后的复刻版本。在向诸神敬献后,参与献祭的人分食祭 品也是分享诸神带来的福佑。因此,周昌,甚至包括其儿子周发、周 旦和周鲜等在内,根本无力对抗纣王的这个决定。为了周邦的生存, 他们只能接受商人的宗教礼仪,而且很可能还要尽量表现得心悦诚服 和感恩戴德。<br />
    如前文所引,《史记o殷本纪》中还有一段与此相似的故事,这 便是纣王“醯九侯”“脯鄂侯” “剖比干”。此说虽然可能并不准确, 但应该也是纣王用高级贵族献祭在后世的流变。而且,殷墟后冈h10 圆形祭祀坑中尸骨不全的贵族一家,也呼应了这个记载。<br />
    史书中未见(应该也不会)记载周昌父子分食伯邑考时的心情。 不过在后世,有著名的典故“周公吐哺”流传千古。所谓“周公吐哺”, 说的就是周公旦经常会吐出正在吃的饭食。已经遗忘了真实的商朝 是怎样的后世人却对此进行了合理化解释,说是周公忙于招纳贤人 所致。”但事实很可能是因被迫吃掉长兄的肉酱,周公留下了严重的 心理阴影。而且,不只是周公旦,武王周发此后也一直受到噩梦的困扰, “自夜不寐”。至于文王周昌,则把心史写在了《易经》里。<br />
    《易经》的损卦六三爻似乎记录的就是伯邑考被献祭的经历:“三 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这句爻辞的重点是前面一句, 三人结伴同行,但最后损失了一个。这可能是说,文王被囚禁后,包 括伯邑考在内的三个儿子赶往殷都营救,但最终损失了一个。如前面 章节所述,损卦的卦辞“利有攸往,曷之,用二箧,可用享”说的就 是儿子带着一尊酒和两陶盆食物去探望地牢中的周昌。<br />
    和损卦成对的是益卦,它们的意思正截然相反。益卦主要是说古 公亶父接受商朝的招抚,迁居周原,从此开启了兴盛周族的历程;损 卦则主要是说周昌在殷都的惨痛经历。二者构成商周关系在周族三代 人之间的转折。<br />
    此外,《易经》中可能还记载了伯邑考被献祭的细节。<br />
    关于伯邑考的回忆<br />
    前面介绍过剥卦,卦象就像是架起的案板,内容则是人牲被屠剥。 类似的还有艮卦,两个八卦中的正相重叠,也像是架起来的屠剥案板。<br />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br />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br />
    六二:艮其用匕不拯其随,其心不快。<br />
    九三;艮其限,列其簧,厉,薰心。<br />
    六四:艮其身,无咎。<br />
    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br />
    上九:敦艮,吉。<br />
    艮,在八卦中代表“山”,据唐人孔颖达注,意思是停止。&quot;但 艮卦的卦爻辞都与“停止”之义无关。在甲骨文和金文中,“艮”的 字形像一只大眼睛在朝身后望,《易经》中用的应该就是这个本意, 即痛苦而愤怒地凝视。14<br />
    先看卦辞。“行其庭,不见其人”,说的是走在庭院里,再也见不 到那个人。这里的“人”,应当是指丧命殷都的长子伯邑考。“艮其背, 不获其身”,则应当是说伯邑考的背部被剖开。当时的“范醯”,要先 肢解,再把一些肉质较好的部位剁成肉酱。<br />
    艮卦的爻辞也和前述剥卦类似,列举了从脚到头六个部位:先 是初六爻的“艮其趾”,趾是脚,意思是把脚砍掉;接着是六二爻 的“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意为抽出肠子时,人牲的脚 随之抽搐,最后腿不再动,心也停止跳动「5再接着是九三爻的“艮 其限,列其簧,厉,薰心”,限是腰部,簧是后脊肉,意为先从背 部剖开人牲,取出肌肉组织放在一边,最后掏出心脏,用火烧烤 献祭;然后是六五爻的“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辅是面颊, 和说话有关,17意为当屠剥到面部的时候,周昌可能联想到了某些 说错的话,所以觉得后悔;最后是上九爻的“敦艮”,敦是头部, 意为把头砍掉。<br />
    和艮卦类似的,还有咸卦,它的爻辞中也列举了身体的各部位, 如咸其拇(大脚趾)、咸其腓(肠)、咸其股(大腿)、咸其腌(脊肉)、 咸其辅、咸其颊、咸其舌。<br />
    亨,利贞。取女,吉。<br />
    初六:咸其拇。<br />
    六二:咸其腓,凶。居,吉。<br />
    九三:咸其股,执其随。往,吝。<br />
    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br />
    九五:咸其胸,无悔。<br />
    上六:咸其辅、颊、舌。<br />
    高亨先生认为,“咸”字通“成二 咸卦即为用铜钺斩割人牲献祭 的记录。*从爻辞看,与艮卦和剥卦一样,咸卦也是描述人牲被从脚 到头肢解的场景的。可能商人献祭有特定仪轨,屠剥人牲要从脚部开 始,依次向上。19<br />
    其中,咸卦的九四爻比较特殊,它没有屠剥的内容,说的是心神 不宁地走来走去,朋友们都在想念你。这像是在描述周昌回周原后想 起伯邑考时的忧伤。20<br />
    和艮卦成对的是震卦,内容是关于某次雷暴天气的:<br />
    亨。震来隙隙,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曹。<br />
    初九:震来隙隙,后笑言哑哑。吉。<br />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br />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着。<br />
    九四:震遂泥。<br />
    六五:震往来厉,意无丧,有事。<br />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br />
    婚媾有言。<br />
    在后世《易传》的解读里,震卦被认为代表长子。方卦辞说,正 举行祭祀,雷声震动百里,主祭人(或者是文王自己)没有惊落手中 舀香酒的勺子,所谓“震惊百里,不丧匕留”。这和三国刘备“闻雷失箸” 的表现正好相反。<br />
    震卦的卦爻辞多数难以解释,满是惊惶情绪,比如,担心会丢 失钱币(“亿丧贝”);雷暴不会劈到自己,但会劈到邻居(“震不于其 躬,于其邻”)。尤其上六爻的“婚媾有言”,说的是通婚的亲家有怨言, 本书猜测,这可能也和伯邑考被献祭有关,因伯邑考之死,吕尚和周 昌之间可能发生了某些争执。一旦失去周邑和邑姜的婚姻纽带,两个 家族的联系会变得非常微弱,直到周昌次子周发(武王)娶了这位嫂子。<br />
    接下来的问题是,周昌为何要在《易经》里记录儿子被献祭的这 些细节?<br />
    可能当时的周昌还没有否定商人宗教理论的能力,他只能是接受 并认为自己的儿子被献祭给了天界诸神,也许诸神会因此开始青睐周 族,转而不再保佑纣王。至少他要把这种可能性纳入《易经》推演的 模型之中。<br />
    无论怎样,伯邑考被献祭,对于他的父亲和弟弟们来说,是一次 极为惊悚的经历,但纣王显然对此深表满意:周方伯家族为商朝的先 祖诸神贡献了祭品,还和献祭者一起吃下祭肉,一定会获得先王诸神 的福佑。换句话说,在纣王看来,周邦正在从蒙昧走向开化,在商朝 的天地秩序里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位置。<br />
    文王诅咒殷商<br />
    不仅长子伯邑考在殷都被献祭,甚至周昌的父亲季历当年也是这 种遭遇,只是保留下来的信息太少。我们很难设身处地地想象周昌对 殷都的感受。<br />
    《诗经o大雅o荡》是一首文王控诉商朝的长诗,在其中,文王 讲述了商王朝的强大、跋扈、纵酒、狂暴和喧哗。诗里有很多商纣王 的影像,但又不仅仅是纣王,其贵族以至平民都陷入了纵欲、施暴和 凌辱他人的依赖症。考虑到后世经学家对此诗的注解大都空泛而不切 题,这里重新翻译如下:<br />
    荡荡上帝,下民之辟。疾威上帝,其命多辟。天生烝民,其 命匪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br />
    [那公正全能的上帝,是尘世万民的依赖;那敏锐威严的上帝, 他降下的天命是真正的准则。上天创生黎民,天命如此忠厚。一 切人都被上天赋予开端,但少有人能够善终。]<br />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曾是强御,曾是梧克。曾是在位,曾 是在服。天降滔德,女兴是力。<br />
    [文王说:啊,你殷商啊,现在你强大无敌,现在你骄狂跋扈, 现在你统治一切,现在一切都臣服于你。当初,是上天降下的好意, 让你兴旺如此。]<br />
    文王日咨,咨汝殷商!而秉义类,强御多怨。流言以对,寇 攘式内。侯作侯祝,靡届靡究。<br />
    [文王说:啊,你殷商啊,你本该行善,却强横充满怨气。 你听信各种谣言,重用为恶之辈。你不停兴建工程,奉献祭品, 永远没有休止。]<br />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女怠依于中国,敛怨以为德。不明尔 德,时无背无侧。尔德不明,以无陪无卿。<br />
    [文王说:啊,你殷商啊,你在中土之国昂然自得,引起无 数怨恨,却以为我们只有感激。我们从未见到你的好意,你会慢 慢失去支持者;你的好意从未曾显露,最终没人会在你身边。]<br />
    文王日咨,咨汝殷商!天不湎尔以酒,不义从式。既愆尔止, 靡明靡晦。式号式呼,俾昼作夜。<br />
    [文王说:啊,你殷商啊,上天不愿让你沉沦在酒中,你却 不肯遵从。你的行为荒唐悖谬,不分阴晴都在纵饮。你狂呼乱叫, 白天也沉醉如黑夜。]<br />
    文王日咨,咨汝殷商!如蜩如塘,如沸如羹。小大近丧,人 尚乎由行。内受于中国,覃及鬼方。<br />
    [文王说:啊,你殷商啊,你大醉喧哗,如众蝉鸣叫,如滚 汤沸腾。不论贵族还是小民,都沉溺在恶行中。你在中士震怒,<br />
    甚至波及遥远的鬼方。]<br />
    文王日咨,咨汝殷商!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虽无老成人, 尚有典刑。曾是莫听,大命以倾。<br />
    [文王说:啊,你殷商啊,不是上帝改变了意旨,是你殷商 不再有当年的品行。你虽然没有了德高望重之人,也还有昔日留 下来的典章先例。这些你都不想遵从,你的大命即将倾倒。]<br />
    文王曰咨,咨汝殷商!人亦有言:颠沛之揭,枝叶未有害, 本实先拨。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br />
    [文王说:啊,你殷商啊,就像人们常说的,颠沛覆亡来临时, 大树的枝叶还未损伤,树干会先倒掉。端盆水照照你自己吧,殷商, 夏朝灭亡的往事又要重演了!]<br />
    倘若仅有这些文字,它只不过是一篇言过其实的政治宣言而已; 但有了殷墟考古,则能看到祭祀坑中的累累骷髅、殿堂夯土下蜷曲的 奠基人、被抛弃在灰坑中的卑微死者以及屠宰场兽骨坑中混杂的人骨。 这就是文王周昌曾经在殷都亲历过的商文明中的庸常生活,泡在泥水 里的猪,成串捆绑的俘,被烹食的方伯……<br />
    其实,不需要到过殷都,近在西安老牛坡的崇侯之国也足以让周 人认识商朝,他们蜷伏在这个王朝脚下的岁月已经足够漫长。<br />
    注释<br />
    1《尉缭子o武议》。另,《说苑》卷八:“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朝歌之屠佐也, 棘津迎客之舍人也」<br />
    2 在西周初年,殷都被周公强行废弃,周公同时分封了一个弟弟(康叔周封) 建立卫国,管理商朝故地,卫国的都城建在朝歌,致后人误以为朝歌就是殷都。<br />
    《诗经o大雅o文王》孔颖达正义引皇甫谧(即《帝王世纪》):“(文王)未 受命时已得太公。”受命即文王从殷都返回周原之后称王。<br />
    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安阳工作队:《1986—1987年安阳花园庄南地发掘报告》, 《考古学报》1992年第1期。有关殷墟花园庄南地考古的基本信息、数据及 图片,未注明出处的,皆出自该发掘报告,不再详注。<br />
    “元夫”,高亨认为“元”是“大也”。参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271页。<br />
    陈全方:《周原与周文化》,第111页。<br />
    李学勤:《西周甲骨的几点研究》。<br />
    王宇信:《周原庙祭甲骨“皙周方伯”辨析》,《文物》1988年第6期。<br />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州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西汉中山怀王墓竹简〈六韬〉 释文及校注》,《文物》2001年第5期。<br />
    代生,江林昌:《出土文献与〈天问〉所见商末周初史事》,《四川师范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1期。<br />
    《史记o鲁周公世家》载,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 我于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 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br />
    《史记o周本纪》:“武王征九牧之君,登豳之阜,以望商邑。武王至于周, 自夜不寐。”<br />
    孔颖达正义:“艮,止也,静止之义。”《易传o说卦》:“艮为山。”<br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认为艮字是“若怒目相视也”,高亨认为:“艮者顾也…… 顾为还视之意,引申为注视之意。”参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311页。<br />
    孔颖达正义:“腓,肠也……腓动,则足随之,故谓足为随。”<br />
    孔颖达解释:限,为“身之中,人带之处”,就是腰带部位;簧,是“当中 脊之肉也”,后脊背上的肉;“薰,烧灼也”。<br />
    王弼注:“故口无择言,能亡其悔也。”<br />
    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第250页。<br />
    李镜池较早注意到了《易经》各卦这种从脚到头的叙事顺序,参见李镜池《周 原探源》,中华书局,1978年,第54页。<br />
    憧,《说文解字》解释为“意不定也”。<br />
    《易传o序卦》:“主器者莫若长子,故受之以震。”《易传o说卦》:“震为雷、 为龙……为长子j
历史军事相关阅读More+

月明朝汐

香草芋圆

[快穿]每个世界遇到的都是变态

不要有杀心

楚汉争鼎

寂寞剑客

死对头总想独占我

町右

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雨天下雨
合作伙伴